陈玖彤全国高校中首个以本科生身份参与《甲骨文》高等院校教材编写工作的学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对家乡的那份赤子情怀。
陈玖彤的家乡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留下了许许多多历史的印记,而甲骨文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个。
小时候,他就常听家里老人谈论甲骨文,言语中夹杂着几分崇敬与自豪,这在小陈玖彤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有一次逛庙会,在陈玖彤的苦苦哀求下,妈妈给他买了一只乌龟,结果回家没多久,小乌龟就死了,陈玖彤突然想到老人们说的故事,他想试试像古人那样在龟甲上写字,就把乌龟晒干,用家里的水果刀在龟骨上刻字,结果却只在自己手上留下两道伤口,那时陈玖彤忍着疼痛就在想,古人可真厉害,有一天一定要看看他们是怎么在龟甲、兽骨上写字的。
时光荏苒,一晃当年的孩童也成为了一名意气风发大学生。一次书法课上,老师提问:“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那么甲骨文究竟是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或者说在殷商之前有没有形成系统文字?”这让陈玖彤不由又回想起了小时候的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立即买了《甲骨文词典》,《说文解字》、《殷商甲骨文本训》等一系列书籍来学习,听说学校有相关公选课,他就立马选修了《甲骨文B》课程,也结识了人文学院李健教授。
学习国画的陈玖彤甲骨文写得非常漂亮,加上课堂上活跃积极的表现给李健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2019年李健教授邀请陈玖彤加入《甲骨文》高等院校教材编写组,从此便沉醉在甲骨文的世界里一发不可收拾。
陈玖彤在《甲骨文》高等教材编写组主要负责甲骨文及金文小篆等古文字资料整理的编辑排版。资料的整理非常繁琐,经常会遇到许多字库里找不到字的情况。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并在全国蔓延,陈玖彤作为返乡人员在河南农村老家隔离,陈玖彤的一些书籍和资料放在学校,教材编写组之间不能面对面交流的问题和教材编写的进度更是让他烦恼,他几近抑郁,不想与人沟通。在家人的帮助下,重新振作的陈玖彤明白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因此并没有气馁放弃,他通过各种办法寻找在博物馆和图书馆工作的家人亲戚及其朋友的帮助,继续为教材编撰搜集整理资料。为了查找安阳博物馆里的甲骨文资料,他辗转找到年事已高的姑奶奶帮忙,又请叔叔帮忙在长垣图书馆找了一些资料,即便如此,因为当时封村管理特别严格,这些资料都只能家人一张张用手机拍下来传给他,陈玖彤就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万余甲骨文影印拓片和古文字资料,然后从中逐字查找需要的字库,有时候一查就是好几天甚至一个多星期。
有一次,为了找到“气”和“面”这两个字,他一个人反反复复花了将近一个星期时间翻《甲骨文释林》《甲骨文铺辞综述》等古籍资料,终于在《说文解字》里面找到这两个字,因为字库里查不到这两个字形,最后他只能反复手写尝试让机器扫描识别录入。无数个夜晚,无数的困难,他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些枯燥的工作,最终将李教授传来的手稿转换成文字,完成教材排版、查询和录入等工作。陈玖彤所在的《甲骨文》高等院校教材编写组历经八个月、二百四十多个日夜,通过无数次的翻阅、查找、对比,终于将14个章节、360余页、16万余子的《甲骨文》教材编写成功,并正式投入江汉大学甲骨文课程使用并筹备出版。
作为一名在校本科生,陈玖彤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全面发展,除了在自己的学业、学术方面有所成就,他在创业、社会实践等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关于甲骨文,他说:“《甲骨文》教材的编写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而且扩大了我的朋友圈。这次的编写是我探索甲骨文的一个起点,我之后仍然会做和甲骨文相关的事情。现在,我的任务是考研,目标学校是四川美术学院。以后,我希望我能将甲骨文和中国画结合起来,然后做这方面的研究。”
(易俊 刘玲玲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