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楚天都市报》以“抗疫防汛勇担当 云端课堂履责任 江汉大学为守护武汉贡献教师力量”为题,报道学校教师在疫情阻击战中,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展现教师的家国情怀、牺牲奉献。原文如下: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武汉打响疫情阻击战,疫情就是命令。江汉大学是武汉人民的大学,江大教师与武汉一起坚守。抗疫战场、云端课堂、疫后重振、防汛一线,随处可见江汉大学教师的身影,他们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展现广大教师的家国情怀、牺牲奉献,体现江汉大学的义不容辞、责任担当。
抗疫一线
团结一心与武汉坚守
抗击疫情中,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冲锋在前,先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325人,治愈出院1248人。105岁的高龄患者在这里治愈,创造了一个奇迹,刘建华被评为全国抗疫先进个人、武汉楷模。朱国超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校医院组成医疗队援助武汉开发区东苑医院,累计收治282人。
“您好,这里是120。”疫情发生期间,江汉大学师生活动中心用作武汉市急救中心120热线远程接入点,87名师生变成120接线员,40个昼夜, 24小时、三班倒,电话一响就马上接听,累计接听电话9380个。 “必须保证信息准确”继续教育学院刘星老师回忆在120热线战疫的岁月。4月,他成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Ⅱ期临床研究试验志愿者,再次为抗疫贡献力量。
513名下沉社区的教职工是江汉大学另一批抗疫团队,他们下沉到武汉市14个区200余社区,当起居民服务员、政策宣传员、民意调查员,和社区工作者们共同筑起了最坚固的疫情防线。智能制造学院朱文艺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段时光必将烙印在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
抗疫教学两不误,是江大下沉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老师们还很热爱生活,5月,江汉区新华街取水楼新华公寓这座老社区,一幅幅充满“森林之歌”为主题的墙绘涂鸦,让旧巷老墙焕发新生命。下沉该社区的美术学院彭燃、杨荣耀、彭晓辉、曾勤钢等5名老师负责组织和策划。
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同心协力,成为一个多面手的特种部队;国际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团队面对188名留校国际学生,每日24小时值守岗位,守护着留学生平安;97名师生参加全市流调专项工作队,突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攻坚任务;10位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参与省教育厅高校心理服务专家工作队,参与心理支持热线和武汉微邻里网络心理服务;江大的老师们用自己的方式贡献着力量。
战疫前线
用专业知识扛起责任
用专业知识抗疫是江大教师的另一个种战疫方式。疫情期间,雷神山医院、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等医疗点建成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急需专业人员承担,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红波老师主动请战,参与到武汉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防疫一线。他下市场、查酒店、进企业、测安全,重点保障22个援汉医疗队的接待酒店、11处隔离点和5处医疗点的食品安全,最高日保障盒饭供应量达22593份,最高日监管点位达50多个,同时参与了6家商超企业蔬菜及冻肉保障供应工作。
江大系统生物学研究院彭海教授团队同样用专业知识抗疫,4月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8项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国家标准制定计划。江汉大学、中国计量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获批制定《细胞中DNA病毒测定MNP标记法》国家标准,彭海教授团队牵头该项目,解决现有技术不能区分新冠肺炎与其它类似疾病、新冠肺炎病人漏检与出院复阳等难题。
“我爱武汉人,武汉就是我的家。”新冠肺炎期间,在中国生活了13年的江汉大学意大利籍副教授Sara Platto(萨拉·普拉托)和她的儿子Matteo,4次婉拒撤侨。作为一名动物行为学研究专家,萨拉参与了新冠肺炎相关学术研究,与人兽共患病国际权威平台建立合作,开展国际抗疫项目等在内的一系列抗疫工作。她将自己的真实生活分享到国际社交网Instagram,成了“网红”,被誉为“意中友好大使”。
云端课堂
教师网课守初心
2月17日,江汉大学师生齐聚云端开始新学期,全校师生线上教学。
“只要能动,就一定要上!”疫情期间,江汉大学教师王飞坐在方舱医院床头,用手机为学生上起网课。2月18日,他作为患者进入沌口方舱医院,在方舱上了第一节网课。他一周10节课,2月29日出方舱后,“在美的工业园隔离点,住了单间,有WIFI,上网课条件更好了。”王飞回忆。如今,江大学生已经回到了校园,王飞在课堂和学生再次相逢。
云端课堂,江大老师克服诸多困难,努力把课程上得精彩。体育课堂上,40位老师架起了240座教学桥梁,直播八段锦教学,指导居家运动。学生上完云端课程后,拉着父母一起锻炼。音乐课堂上,音乐学院胡婷婷老师和16名学生合奏《王者战歌》,向所有抗疫工作者致敬。音乐学院教师创作《逆行者之歌》为抗疫加油,歌曲由该校音乐学院纪露教授作词作曲、张轶教授演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武汉市东西湖柏泉街、汉阳区七里一村开展理论热点面对面线上理论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疫情期间,附属医院外科党总支书记崔军凯主动到一线,并率领外科团队圆满完成抗击疫情阻击战任务。他所在的科室长期承担医院外科学教学及实习任务,他积极对待带教工作,勇挑重担,承担多项课程的教学任务及临床带教工作。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尽心尽力帮带科室后备人才,每周至少组织一次教学大查房,带领科室年轻医生一同查看患者,一同分析病情。
高温酷暑
防汛堤上写担当
今年入梅后,武汉连遭多轮强降雨袭击,防汛形势严峻。闻“汛”而动,江汉大学的教师再出发,众志成城筑起在大堤一道道“钢铁长城”。7月14日至8月7日,江汉大学先后派出四批防汛抢险突击队,共80名教师,在高温酷暑下他们将使命责任落实到巡堤查险工作当中。
“希望洪水早日退去,疫情早日远离”。人文学院教师胡鹏许下了自己的生日愿望。7月22日,是他49岁生日,胡鹏是防汛突击队的一员。轻伤无需下火线,图书馆周彪老师结膜炎病发,严重时一度无法视物,但在紧急处理后,依旧每天值守在防汛一线。体育学院孙杰老师不慎被钉子扎破脚掌,不得不送到医院打针处理,即使这样,他依旧为突击队员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在防汛抢险突击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曾经战斗在98抗洪一线的7名防汛老兵。54岁的李志强教授、50岁的王胜辉老师主动给防汛新手们当起了指导老师。
疫后重振
书记校长给学子上课
6月19日,江汉大学校园湖畔草坪上布满彩色气球,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一场别样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线下,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率导师团向现场毕业生授学位,拨正流苏。线上毕业生通过云典礼“互动DIY”功能,进行虚拟拨流苏、“云”合影,在直播视频网上评论中分享祝福与感言。毕业典礼云直播引来30万人围观。
校长讲述江大故事,劝诫江大学子,要将学会学习作为终身课题,将学习进行到底,传承“江汉炳灵、世载其英”的江大文脉,将小我融入大我,做新时代追梦人。
来自贵州的黔西南州的布依族梁景玲,今年报考了江汉大学医学的影像技术专业。“我觉得江汉大学挺好,武汉也很安全,我很期待来英雄的城市上学。”9月,她将来到江汉大学求学。来到学校后,将开展《开学第一课:在战疫中成长 在奋进中担当》,通过学习将更加了解武汉、了解江大。
开学第一课由校党委书记带领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等教师共同讲述。校党委书记讲到,抗疫实践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执政党;我们的国人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而守望相助、爱国奋进是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全体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记者:李燕荣 撰文 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