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维度

江汉大学校长 景新华

发布者:易俊发布时间:2021-12-18浏览次数:251

编者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近日,校长景新华撰文,从价值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战略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路径为学校下一阶段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依据。文章指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要坚持协同育人的理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需要深挖课程的思政元素,需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作为强国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其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系统性地协调各种资源,综合各种教育教学路径,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维度

20206月,教育部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可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同高校思政课教学程异曲同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明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这都要求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增强“四个自信”,提高“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这也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够突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扎实专业素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高校要想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高校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直接将教育内容和目的作用于学生,使其“一目了然”。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则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师在大思政观的指导下,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得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进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同思政课程形成有效地互补,共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和针对性,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讲话以来,各所高校都开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和途径,进行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不断推进创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要在课程自身的特点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高校教师也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同时,高校也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机制建设,健全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条件保障、评价考核等方面的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开展。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石。我们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使在思想上、政治上、情感上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具体来说,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来说是根本性的。不仅关乎理论的纯洁性和教育的方向性,也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主要通过潜藏在教育内容和过程中的价值观、态度、信仰等,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行为产生潜在、默化的教育影响。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为隐蔽、间接,不易被教育对象察觉,但却能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教和灌输,而是通过教育环境和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从而实现价值观的传递和塑造。并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影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本质上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间接地引导教育学生。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协同育人的理念

 协同育人理念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多主体合作,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协同育人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需要常抓不懈并且多方协调、多管齐下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性,一方面包括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需要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另一方面,需要各门课程相互协同。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包含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因此,需要统合不同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减少重复性,增强针对性。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维度

 高校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加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而是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导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可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党和国家从整体和宏观层面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系统性指导,要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整体规划思政资源,加强顶层设计。针对不同专业课程进行分类推进,明确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内容,并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此外,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目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创新和优化,不断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深挖课程的思政元素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取决于学校课程思政开展的总体情况,而不是某门某科的课程思政建设。也就是说即便是有个别非常突出、有明显成效的课程思政教学,并不能说明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成功。因此,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深挖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作为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到每门课程的各个方面。尤其要改变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观念,即只是强调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而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要引导教师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将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巧妙地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结果考评。

 (三)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同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关键在于教师。一是要转变思想,树立起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关心学生心理和思想动态是教师职业的分内之事。只有了解学生的现实问题,才能使教育教学有的放矢,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二是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教研能力。通过专题培训、交流讨论、学习讲座等方式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在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并且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三是要优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