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江大要闻

长江日报:江汉大学高质量发展纪实 创新驱动 服务武汉 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

时间:2023-12-29 10:15:25浏览:805设置

第二届精细爆破东湖论坛。

2023年度中国爆破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

举办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武汉研讨会。

江汉大学“甲骨文——中华文化的根与路”课程走进三角湖小学。

江汉大学都市时尚体育科普基地举办武汉经开区体育教师科普专业培训。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江汉大学迈向高水平城市大学的闯关之年。作为9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之一,列入2023年度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对象。一年来,江大人加强高水平有组织科研,不断取得科技新突破,育人质量稳步提升,全方位助力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科研再攀高峰

    12月9日,在长沙召开的中国爆破行业协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上,江汉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铁路隧道低扰动数字化爆破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中国爆破行业协会年度技术发明一等奖,学校作为参与单位申报的“独塔单索面预应力斜拉桥精准定向爆破拆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样的大奖昭示着江大过去一年的骄人成绩。

    “‘白加黑’,灯火通明。”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陈翔这样描述实验室工作现状。首席科学家谢先启院士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谢礼立院士耄耋之年,雷打不动地到实验室精心指导年轻科研人员。“老师们经常在实验室和工地两头跑,学校准时发车的班车没人坐过,实验室就是大半个家。”

    由贾永胜教授、孙金山教授、董千副教授等人完成的“铁路隧道低扰动数字化爆破技术创新与应用”已经在郑渝高铁襄万段的黄家沟隧道、苏家岩隧道、庙湾隧道等17座隧道发挥效能,有效解决了隧道爆破超挖严重、进尺短、工效低等问题。

    “80后”的孙金山教授是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院长,一大早在办公室就被一群研究生包围,事无巨细地对12名研究生的试验方案或学术论文做指导。他说,自己一半时间在教学,一半时间在科研,空中飞人般在全国众多桥隧施工点“答疑解惑”。

    “低扰动爆破不仅要把隧道岩石顺利地炸掉,还要考虑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孙金山表示,隧道超挖的成本很高,超挖1立方米岩石就需要不止1立方米的混凝土填补,这就需要对炸药用量进行精准调控,如300个炮孔,以前一次起爆几十个孔,而现在可以一个一个孔起爆,时间间隔精确至几毫秒,通过这种精细化的起爆技术得到理想爆破效果。另外,他们还不断地尝试炮孔装药的新方式,选择部分炮孔不填炸药来减少总的炸药使用量,减少爆破对环境的不利扰动。“低扰动爆破我们进行了很多年探索和试验,已经在郑万高铁、重庆地铁、武汉地铁等重要工程中获得应用。”

    院士、教授、博士组成的梯级科研团队,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不舍昼夜。“90后”博士胡玲玲专注于爆破辅助材料研究,今年10月远赴西南高寒高海拔隧洞开展现场试验。作为精细爆破团队唯一的女性,她顶着高反不适在隧道掌子面察看爆破效果。“隧道内温度在40℃至50℃,异常闷热,刚刚站过的地方,几分钟后便有落石下来。”胡玲玲并不觉得害怕,她自豪地告诉笔者,很多隧道内都采用了他们研发的爆破技术,效果很好。

    爆破技术离不开炸药,30岁的刘旭文博士将自己的科研目标锁定在开发新型的安全炸药上。“过去是能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目的性更强。也就是国家有需求,我来做研究。”工作刚一年的刘旭文,今年研发了一种高能低敏感炸药,很快进入工程应用领域。

    林世镔教授则瞄准爆破损伤检测发力,他要将爆破对周围的影响用科学数据说话。“我们实验室的科研就像流水生产线,炸药、爆炸、检测一条龙。”深耕交叉学科的林世镔教授对自己的研究充满自信。“爆破对邻近对象的损伤程度,可以通过检测技术给出定量的数据,而不仅仅是看表象。”

    据悉,江大2023年全年科研投入1.95亿元、同比增长14.07%。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22项,增长75%;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3项,增长166.67%;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9项,增长50%;省社科基金项目14项,增长16.7%。

    ■ 实践育人创佳绩

    今年11月27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落幕,由江汉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学生组成的5支代表队,历经校赛、省赛、全国初赛、决赛四级赛事,突破重围,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的佳绩,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以赛促学,学院历年来在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上多有斩获,每年都有二等奖以上的佳绩。今年还首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二等奖。”该校副院长刘志宏说。

    楚天名师王亚珍教授始终秉持“潜心教学守初心、爱生如子有担当、用心育人铸师魂”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教学中通过“化繁为简”的哲学思维,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今年4月,王亚珍负责的《物理化学实验II》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7月,她获全国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竞赛一等奖。学生评价,有“王老师在就会安心”。

    荆楚好老师梁济元是学生眼中的“钢铁侠”,一直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他以实验室为家。“做科研要争分夺秒!”他总是第一时间将文献资料、学术信息分享给团队的学生们,带领大家一起攻坚克难,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所带本科生六成考上研究生。

    “梁老师是很纯粹的一个人,做事情有韧性,是我们眼中的‘钢铁侠’。这个昵称也是因为老师不断付出,将我们铸造成坚韧的‘钢铁’。”正在东南大学攻读博士的2023届毕业生郭驰深受梁济元影响,在求学路上取得诸多科研成绩。

    在环境与健康学院,炳灵班班主任曹慧明也创下了本科生升学率的奇迹。他班上的本科生已全部参加科研,读硕已经不是他们的终点,投身科研才是他们的追求。在炳灵班的引领下,环境与健康学院本科生的升学率达到4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两名硕士生唐朝和王国胜分别考取中科院和中山大学博士。“从进校就配备综合导师,进行学业规划;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协同育人,每年10名左右的硕士由他们指导,考上博士也不奇怪。”

    2021年,市属高校第一个博士点落户江大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今年,再获批设立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江汉大学已构建完备的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今年,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新开设了“含能材料与应用”的研究生课程,32个学时,5位主讲。院士、教授、讲师,每位老师一个专题讲座,超豪华教师阵容让硕士、博士不断迸发出科研的灵感火花。

    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学生经常在导师带领下,前往爆破拆除工地现场,零距离、沉浸式观摩学习拆除爆破工程。该院研究生朱丹说,她曾数次前往江夏野外实验基地进行实践学习,亲手装炸药和雷管等设备,也曾跟随导师姚颖康教授前往科研一线进行调研。

    今年,武汉爆破有限公司在学校首设“爆破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共设置“爆破之星”综合奖和“学业之星”“科研之星”“实践之星”“自强之星”4个单项奖,激励学子传承“爆破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共同为祖国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

    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获批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项目13项,先后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68个高校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与美、英、法、日、韩等国高校开展校际交流和交换生项目,现有在籍留学生超200人。建成纳米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国际联合实验室12个。

    ■ 服务武汉经济

    接续奋斗下,不少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了出来,成就江大荣光。刘继延教授牵头研发的柔性显示材料科研成果闯过转化“死亡谷”,从高校实验室走进工厂、走向市场。这种用于制造可折叠显示屏的材料名叫聚酰亚胺浆料(PI浆料),用它制成的聚酰亚胺膜(PI膜)已在武汉天马微电子、武汉华星光电等光电显示龙头企业中批量应用,并用它制造了可弯曲、可折叠的手机屏幕。

    “过去这些材料要从日本进口,现在已实现国产替代。”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宏见证了江大研发的柔性显示材料从高校实验室走进工厂、走向市场的过程。

    解明教授团队在基于原子层沉积技术的粉体包覆装备也取得突破。该成果开发的原子层沉积(ALD)微纳米颗粒包覆技术与装备,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突破,是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家实现该技术产业化的国家,并实现在锂电池材料、金属软磁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先后获得授权国家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基于该技术的武汉柔电科技公司在光谷成立了,已融资一个亿,成果的产业化正在稳步推进。

    “今年,我们与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共建的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正在建设中。”环境与健康学院副院长刘琼玉高兴地告诉笔者,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设在江大,成为最早的城市超级站之一,也是中部地区环境监测的高地。

    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环境与健康学院院长王亚韡领衔下,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环境与健康危害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平台体系可谓成果斐然,参与湖北省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湖泊污染调查与防治方案制定、武汉市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等重点项目,多项科研成果为武汉市环境保护重大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4月,青年教师潘钰参加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归来,她随“雪龙2号”科考船完成历时163天的南极科考作业,圆满完成多种环境样品的采集任务,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作出江大贡献。

    12月7日下午,江汉大学国家级都市时尚体育科普基地迎来一批新的学员,来自武汉经开区的26所中小学近30名体育骨干老师来此参加培训,体验了高尔夫、自行车、户外、桨板、赛车五个都市时尚项目后,老师们纷纷表示,将把体育科普纳入日常体育教学当中,提高学生体育科学素养,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今年5月,江汉大学都市时尚体育科普基地正式揭牌启用,也是全国首批入选“国家体育科普基地”的58家单位之一。成立第一年,基地便培养了李佳慧、何忆斐两名国家级健将。

    2018年,江汉大学、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武汉市体育局与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共建共管,成立了国内第一所赛车学院——“江汉大学体育学院·中国赛车学院”。学院成立之初就让职业车手走上讲台,让赛车场成为学生课堂。学院逐渐成长为中国赛车赛事产业的人才基地,学生们还没毕业就成了“抢手货”。

    “武汉每个外国语学校都有江大毕业的学生担任高尔夫课程老师。在整个武汉市,高尔夫行业从业人员,60%以上是江大毕业生。”江汉大学高尔夫俱乐部教练钟璧蔚介绍,高尔夫俱乐部还培养了3位国家级教练、6位国家级裁判、10多位大型俱乐部管理人员。

    武汉车谷江大女子足球俱乐部作为全国唯一征战女超联赛的学生军,成就了将国内女足三大赛事(女超联赛、足协杯、锦标赛)冠军全部收入囊中的“大满贯”。

    ■ 赓续城市文脉

    “这些文字好有趣,我们古人的智慧真了不起。”11月16日,一堂“有趣的甲骨文”课在武汉经开区三角湖小学博学校区开讲,来自江汉大学的10余名师生通过甲骨文知识讲解、甲骨文时装秀、甲骨文趣味活动等,为数十名小学生带来一场优秀传统文化盛宴。“让大中小课堂形成联动,共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江大人文学院副院长曾丹表示。

    江汉大学是全国高校中最早面向本科生开设《甲骨文》课程的高校之一。自2018年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课程选修以来,深受学生欢迎。2019年11月,学校开发的“甲骨文——中华文化的根与路”课程正式上线,作为国内首门专门以甲骨文为专题的在线开放课程,由江汉大学李卫东教授和甲骨文专家李健教授联合主讲,现为湖北省高校一流本科课程。

    今年10月,江大举办2023(首届)城市音乐研究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三角湖畔深入探讨,为城市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活力,丰富了武汉城市音乐文化内涵。

    武汉城市音乐研究院由江汉大学与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共建,成立于2020年12月。作为全国首家城市音乐研究院,其以城市音乐文化研究为目标,深入城市音乐文化的研究领域,出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武汉城市音乐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搭建起了聚焦武汉城市音乐文化的新型科研平台。

    “江汉大学作为城市大学,充分发挥服务武汉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功能。武汉城市音乐研究院也始终坚持服务武汉城市发展的定位,推进音乐舞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江汉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武汉城市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张轶表示,武汉几乎所有的大型音乐会,都有江大音乐学院师生的倾情参与和奉献,如“唱响大武汉”新春交响音乐会、首届“长江音乐周开幕式暨长江主题”优秀原创歌曲展演、东湖音乐会暨省文联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惠民演出,以及每年的琴台音乐节等,江大学子们的展演都堪称精彩绝伦。

    历时八年《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系列丛书也在今年面世。该丛书通过对武汉地区3500多年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的回顾研究,从中梳理出历史长河中武汉法治萌芽、生长、发展的脉络与规律,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开启未来,助推新时代武汉法治城市建设。

    该丛书由通史和专业史两大系列组成,共12卷,累计字数近500万字。丛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不少是新发掘的鲜见资料,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武汉法治发展历史画卷。江汉大学李卫东教授团队不仅承担了其中“民国卷”的研究、撰写,团队成员发掘、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数千万字,全程参与相关课题研讨和文稿审读工作,共同铸就了武汉地方法治史研究中的又一里程碑。

    12月4日,“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第五期湖北曲艺传承人培训班在江大结业。来自湖北黄冈、恩施、十堰、荆州等市州及武汉市的40名结业学员,登台表演湖北大鼓、湖北道情、新洲善书、湖北小曲、相声以及曲艺情景剧等,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一个月的培训期间,吴文科、吴新伯、周希正、何祚欢等曲艺界专家和曲艺传承人讲授和指导实践课程。学员金春爱说:“传统文化是如此优美!哪一块都不可丢失。”

    围绕立足武汉、面向服务武汉,江汉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以武汉学为抓手,先后构建了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武汉都市圈制造业发展中心、武汉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城市音乐研究中心、湖北曲艺研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平台,在城市历史、语言文化、非遗传承、音乐、美术、城市经济、基层社会治理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为梳理和赓续武汉城市文脉作出了积极的江大贡献。

    撰文:刘进 易俊 杨佳峰 汪洋


长江日报 - 创新驱动 服务武汉 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  http://cjrb.cjn.cn/html/2023-12/29/content_278852.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