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语良师,倾尽平生智慧;
教白衣战士,夯牢学问根基。
创新教学,夯牢医学人才根基,敬佑生命,推动遗体捐献事业。他们精心开发线上课程,化解学习痛点,提高教学效果。他们汇聚人道力量,传承大爱,彰显师者担当。
因为热爱,所以默默坚守
谈起解剖,人们会有本能的恐惧,也会有对甲醛致癌的担忧,持刀的解剖人也是如此,但他们更深知,解剖学对医学教育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有人去做。正是凭着这份对医学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无私付出、默默坚守。他们是江汉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人体解剖学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的形态与结构,是医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为所有医学和临床课程奠定基础,是医学学科的基石和支柱。为了上好这门重要课程,江汉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持续开展课程教学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对解剖学的学习热情,培养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同时,通过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宣传等活动,积极推动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
因为创新,所以硕果累累
教研室教学团队一直高度重视教学创新。教学理念创新,凝炼为“熟识人体、学科交叉、促进健康”;教学目标创新,则在充分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更强调能力目标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初步临床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教学内容创新,力求做到知识的化繁为简,以达到进一步的拓展提高。
在教学模式方面,教研室将传统教学方式调整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多种方式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利用手机双向交互式平台完成师生、生生互动,以随时监控管理教学过程和进行系统性评价,并借助VR 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从三维角度观察标本细微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方面,教研室老师们通过反复诊断与反思,发现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时存在着“难学、苦记忆、怕大体老师”三大痛点。为此,从2015年开始,老师们集体合作建设了一系列在线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人体奥秘之运动”为江汉大学首批上线的市属高校在线共享课程;自制“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在线课程,其中“系统解剖学”获2019年湖北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大赛优秀教学改革案例,2020年全国第二届慕课教育创新大会暨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年会优秀教学改革案例,2021年湖北省级、2023年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教研室教学建设成果丰硕,团队获湖北省精品在线课程建设项目1项,获批2020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解密人体、臻享健康”在线课程建设;教研室教师获两届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授组一等奖、2019年线上线下混合金课教学大赛一等奖、校优秀教学质量一、二等奖。
因为信仰,所以言传身教
为开展好教学实验,教研室坚持开展遗体捐献接受工作。我校医学部是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受单位,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克服重重困难,从2009年7月20日接受第一例遗体捐献开始,数量逐步增加,到如今每年接受处理近50具遗体,主供教学使用,更有大量角膜、皮肤移植患者从中受益。老师们不仅要克服严寒酷暑,还需要占用大量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甚至于除夕、大年初一也不例外。
遗体捐献是一种无私的行为,旨在帮助医学生更好地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从而为未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遗体捐献持保留态度,导致医学院的解剖教学资源十分紧张。因此,在推动遗体捐献的过程中,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包括举办讲座、制作宣传册、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遗体捐献的重要性。此外,还与红十字会、医院等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接受遗体捐献。许多家庭在亲人去世后,主动联系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表示愿意捐献亲人的遗体。这些家庭的无私奉献,为医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这项特殊的工作开展至今,极大地扩大了江汉大学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了红会领导和捐献者家属的信任,锻炼了一支过硬队伍,极大地缓解了医学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教研室还通过年年开展“人体解剖学第一课”,向“大体老师”鞠躬献花致敬,带领医学部师生参加“生命终点的灿烂——遗体捐献者纪念日”、世界红十字日“爱心相伴’遗体器官捐献宣传等活动,开启情感共鸣,以感性的方式诠释理性的内容,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堂思政,加强对学生爱国情怀、医者仁心的引导和教育,更好地传承与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者精神。
微信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SzHtjtngYHFMYvZlIi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