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校党委书记覃道明署名文章《充分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发布者:易俊发布时间:2025-08-07浏览次数:10

充分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覃道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对人类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深刻洞见和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的高度概括,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原型之一,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与文明新形态的塑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维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生命线

作为维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生命线,大江大河在源源不断地提供人类生存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在精神层面深刻塑造着不同文明的独特气质。“母亲河”的人格化呈现,既是对大江大河物质功能即哺育功能的深层情怀表达,也是对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象的深情礼赞。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集体认同,首先是基于其对华夏民族的哺育和滋养。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长江农耕文化,在长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长江已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流域经济带,覆盖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目前全国GDP总量前十强城市中,长江流域占据七个。作为一条强大的经济廊道,长江经济带具有无可替代的全球影响力,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文明新形态的关键内核。

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穿越中国版图的三级阶梯,既有高原盆地,也有丘陵平原,上中下游地形地貌繁杂多样,组成了长江流域完整的自然架构。在传统人文地理视角中,长江这条世界巨川勾勒了华夏民族独有的天下格局,进一步形成群体的领土版图意识、“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和文化归属感,进而形成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深层文化认同。万年以来,中华民族在长江流域繁衍生息,长江成为民族共同的情感依恋和集体记忆。所有这些,共同构成长江文化基因,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骨肉血脉,代代相传,成为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文化传统是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前提性要素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在各国现代化的征程中,“道路困惑”与“选择困境”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困扰。

文化传统是孕育现代化的土壤,是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前提性要素。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无一例外都与其文化传统和制度深度绑定,这也是西方模式搬到其他后发国家或地区往往“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那些迷信“现代化=西方化”,不顾自身国情,试图通过“向西方取经”“全盘西化”进入现代化行列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事与愿违,提供的多是现代化探索的失败案例,一些国家反而陷入经济长期停滞、社会动荡的深层困境。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生存根基,这是选择各自发展道路的基本依据和前置条件。在现代化浪潮中,各国必须探索契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选择,正是立足于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只有奠基在凝聚了整个民族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道路选择,才经得起检验。

中国式现代化真正的内生动力,蕴藏于深厚的文化传统及其强大的精神力量之中。准确理解现代化话语中的“中国式”内涵,必须深刻把握贯穿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体的一条鲜明主线,即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存在、具有突出连续性的中华文明,这是从根本上决定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基因所在。这种由文化自信滋养出来的道路自信,必将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目标的核心实力。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在中华民族文化系统的构建中,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育厥功至伟,而长江流域依凭巨大潜力,与黄河流域共同构建了二元耦合的中华文化,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中国式现代化路径选择,有着深厚的长江文化烙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有着长江文化的深度浸润和全面塑造。长江文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重要前提,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促进活化利用,打造好长江文化。

锻造更加坚韧牢固的文化主体性。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主体性是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维系。中华民族坚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根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越是坚韧牢固,所选择的道路就越会得到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更大程度、更深层次上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充分彰显长江文化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这就要从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高度,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更加深入考察长江文化历史底蕴,深刻解析长江文化内涵,深层发掘长江文化时代价值,更好保护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加快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呈现长江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特质、中华文明气派和中华民族气质,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强支撑。

让长江文化带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鲜明表征。长江经济带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是我国纵深最长、覆盖最广的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的战略准则。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众多表征中,文化的色彩必须凸显出来。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建好用好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代表的主题文化标识,形成更多具有时代意义和传承价值的文化战略资源,使长江经济带充溢浓郁的文化特色,更好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


编辑:易俊

审核:李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