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江大教授用新方法给种子办“身份证”

发布者:易俊发布时间:2022-04-13浏览次数:1119

从中专落榜生到农学博士 为保护种业原创钻研十余载

江大教授用新方法给种子办“身份证”


彭海开展科研工作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通讯员 易俊

3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施行。其最大亮点是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原始创新保护。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关于种子原始创新保护,江汉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海教授带队探索10余年,自主研发出新型分子鉴定技术——MNP(多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法,可快速准确地鉴定种子的知识产权归属,给种子办理“身份证”,为解决种子资源确权难题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十余年不断攻关

“从最初的想法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了。一路上我们在各种挑战挫折中不断攻关,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彭海介绍。

1975年,彭海出生于四川普通农户家庭。父母希望他读个师范中专,寻一份稳定工作。那个年代师专分数线高于普高,他没能考上,只得去读高中。高考后,他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随后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四川农业大学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开达,并成为他的第一位研究生。

彭海说:“周先生毕生致力于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曾背着种子一步一步走到农民家中推广。他的事迹让我谨记,做研究就是要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踏踏实实地做。”

2007年,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彭海来到江汉大学任教,从那时起便开始思索品种真实性鉴定。2009年,彭海团队与专家沟通时,碰撞出将生物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方向。实现这一想法需要购置高通量测序仪,但该仪器价格不菲。彼时还只是年轻讲师的彭海,壮着胆,带着报告走进时任校长杨卫东的办公室。让他意外和感动的是,校长组织调研后批给他595万元。

“一路上确实有很多挑战,但学校一直支持我们。大家也都觉得这个事做出来对国家有意义,一直跟着彭老师前进。”团队成员李甜甜说。

巧给种子办“身份证”

去年10月底,江汉大学生物基因检测鉴定中心成为全国首家基于多核苷酸多态性(MNP)标记技术标准取得CASL资质的单位,可为水稻、玉米、番茄、白菜、西瓜、猕猴桃等9种农作物提供品种真实性鉴定。

在该中心,彭海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种子事关“中国饭碗”,“为了某个品种,科学家可能花费了10余年去选育,但是有的人可能‘稍作修改’就获得一个仿冒品种,拥有与原品种权人相同的权利。我们的任务就是检测种子的DNA,鉴定出哪个是原始创新品种,哪个是仿冒品种,保护种子的原始创新,激励科研人员创新。”

彭海团队自主研发的MNP标记法,能从分子水平上对原种子与对照种子进行检测,快速无误确定其身份。彭海介绍,传统的方法检测水稻品种一般是检测48个基因位点,且是一个一个地检测,需要进行48次实验。“采用我们的技术,一次实验就可同时检测水稻样品中的1033个基因位点,效率提升了千倍以上。”彭海介绍,检测效率提升后,鉴定结果也就更精准,一次性可检测多达317到1042个标记,每个标记准确率高达99.98%以上。

将建品种指纹数据库

检测试剂是团队的核心技术之一,检测的芯片和机器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彭海告诉记者,现在整套体系,从试剂、仪器、芯片,到核心技术专利、数据系统、分析软件,全部实现国产化,仅一个MNP试剂瓶就聚集了67项专利成果。

在中心,一间摆满服务器的实验室也藏有宝贝。彭海介绍,我国目前授权的1万多个稻种的DNA指纹数据就存储在这里。团队会继续做种子DNA指纹数据存储工作,谋划建设国家授权品种MNP指纹数据库。“将来还有莲藕、茄子、西蓝花等20多个农作物DNA指纹数据也将录入。可以为品种权授权、打假与维权等提供最重要的数据支撑。”彭海说。

同时,彭海正带领团队和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合作,做种子DNA区块链存证平台,在中国种业企业中建立信任机制,便于形成合力,培育更多有价值、突破性的新品种。

江大教授用新方法给种子办“身份证” 楚天都市报数字报  https://ctdsb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204/12/content_163481.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