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中国伦理学会地方高校德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桂林召开。研讨会由中国伦理学会地方高校德育专业委员会与桂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来自湖北、广西、福建、江苏、新疆、浙江、广东、辽宁、山东、河北、云南、陕西、安徽、四川等地数十所地方高校近百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参加会议,提交论文60余篇。桂林理工大学校长解庆林教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青山教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验。中国伦理学会秘书处发来贺电。
研讨会围绕“社会实践与高校德育”这一主题,通过主题报告、分组讨论、大会交流发言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经费、时间、场地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实践环节很难得到有效落实。通过研讨,大家达成诸多共识:要搞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师的社会实践需先行,学校应该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国内外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科学、合理计算实践教学工作量,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加强社会实践的设计、组织和引导,注重实效,避免社会实践虚拟化、娱乐化、碎片化;将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大德育体系,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门等应密切合作,协调推进,形成强大合力。
专委会会长、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原江汉大学党委书记谭仁杰作总结讲话。谭仁杰会长指出,社会实践之于高校德育十分重要。对于青年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其作用首先是感受,第二是认知,第三是应用。道德教育离不开生动活泼的实践。要注重通过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将“无形”的思想教育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实效性取得显著效果。
谭仁杰强调,高校德育重在实践。德育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与文化的传授,更重要的要寓学于行,在于躬亲践履。同时,高校德育教育要落地,更要接地气,特别是地方高校姓“地方”,更要“说地方的话,做地方的事,接地方的气”。地方高校德育教育不仅要坚持德育标准,更要结合地方高校学生的特点,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改进社会实践方式,拓宽实践育人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谭仁杰希望,高校德育要形成合力。德育教育不是一时之功,需要长期而为,也不是一方之力能够完成,需要全社会全过程形成合力。因此,开展实践活动,不能局限在校园的“笼子”里面做文章,要使学生走向广阔天地,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学生的大课堂,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重合力。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服务社会结合,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行为本位”的德育转型,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觉的道德行动,这应是高校德育的基本取向。
谭仁杰提出,中国伦理学会地方高校德育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将从传统文化传承、先进文化建设、东西方文化比较等文化视角,研究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如何围绕“两个一百年”讲好中国故事。
我校是地方高校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秘书处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学会日常管理、每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筹备、论文集编辑出版等工作,为全国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德育工作创新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校办、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