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关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8-12浏览次数:1665

     8月7日至8日,江汉大学西兰卡普发展现状调研小组在美术学院副院长彭燃、设计学院副教授张汉军等老师带领下,来到西兰卡普发祥地――湖南省龙山县,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叶丽萍和黎成凤等人,切身领略了土家织锦的文化和技艺。

在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土家织锦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镇――苗儿滩镇,大家进入到捞车河村的刘代娥老师家中,一下子就被带进了土家织锦的艺术世界:一幅幅充满着动物、植物、器具、抽象几何纹样和文字的织锦图案,色彩强烈、朴素而夸张、极富生活气息,尤其以几何图案“四十八勾”最具代表性。经过刘老师的介绍和演示,大家了解到:土家织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采取通经断纬、断纬挖花的手法,在古老的斜织机上用手工反面挑织而成,分为对斜和上下斜两大类,传统图案达200多种,用料或丝经棉纬,或经纬皆丝,并且从纺线、染色到上机织锦有着多项复杂细致的工序。

从事这门技艺四十多年的刘代娥心中承载着无数个关于织锦的传说故事,以及由此衍生的丰富图案。可贵的是她又能从新生活的感受中不断研发创造新图案,难怪刘老师手中的西兰卡普能够名扬海内外,并且本人受邀于中南民族大学为大学生讲课演示和辅导。当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操作实践时,才发现这种反面挑织正面成锦的工艺,是全凭艺人对图案布局的记忆和彩线变化的娴熟水平,可想而知完成一幅精美的织锦少则数月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天,江大师生一行来到湖南省龙山县政府重点扶持的土家织锦生产一条街――民安街道办事处西门垅路,走访了“中国优秀土家织锦传承人” 叶丽萍和黎成凤等优秀土家织锦民间工艺师开设的多家织锦企业。通过参观并与她们的亲切交谈,大家了解到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其本身所蕴含的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在建国后就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受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扶持与保护,并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融入,以及艺术院校科研立项的智力支撑,使得这一濒临失传的土家族优秀传统技艺不断融入创新观念,再次绽放生命。目前,她们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研制出壁挂、地毯、围巾、挂包、拖鞋、民族服饰、床上用品等产品,并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如今,土家织锦不仅随着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兴盛,更随着国门的开放以民间艺术交流形式走向世界各地,向世人展示土家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土家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做出了积极地努力!

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中,同学们通过一件件精美的藏品和创新的织锦实物,学习到织锦中图案的造型规律和色彩搭配方法;同时在田野考察、交流互动、技艺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一套有效的民间美术调研方法;进而在专业学习和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切身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和当代设计运用的广阔前景。

本次考察活动得到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江汉大学艺术研究所产学研大学生创新基地的项目支持,并得到湖南省龙山县文广新局的积极配合。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发展现状调研小组  供稿)

 

图为江汉大学师生在刘代娥家采访的合影

 

图为江汉大学师生在刘代娥家采访

 

图为江汉大学师生在叶丽萍企业考察

  

图为江汉大学师生在黎成凤企业织锦实践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