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也”(《说文》)。每年春天,万物竞发的时节,便是学子们积极投身于各类、各级学科竞赛中的“高峰”时期。也是学校教务部门对上一个年度各学院参加各种赛事的成果进行大盘点的节点。2015年度,我校在一些常年参加的“传统项目”上有着获奖数量和奖项等级的突破。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上,我校共送出100件作品参赛,其中47件获得省级奖,17件入围全国奖,6件获得全国等级奖,取得了历届参赛获奖比例最大的好成绩。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我校也实现了奖项等级的突破。同时,教务处根据赛事参与的广泛性、主办方的权威性以及与我校相关专业的贴合度等方面进行筛选,积极拓展新的竞赛项目。我校首次参加的第二届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中,学生团队“破风”的参赛项目《等风来》荣获一等奖。
1.类别、层级为经纬交织涵括面广的竞赛体系
目前我校教务处认定的学科竞赛几乎涵盖了各学院相关专业。如生科院的学生会参加隔年举办的生物技能大赛,医学院学生则可以参加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机建学院学生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上表现不俗,而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则是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的常客。
这些竞赛有些是对基础性学科的理论考察,如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更多的则是对参赛选手的应用性、创新性方面有要求的技能型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汽车竞赛等。这些我校的“传统优势项目”需要学生具备多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动手实践及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些国家级的比赛的参赛资格往往取决于参赛者之前在区域赛中的得奖名次,为了适应这种选拔机制,我校自组建新江汉大学以来就开始举办校级学科竞赛,有针对性地设置竞赛项目。每年此时,备战省、国家级竞赛的队伍已经吹响了集结号,而各项校级学科竞赛的报名工作也同时启动,无缝衔接下一轮备赛的人才初选。今年4月,第十四届校级学科竞赛报名工作已经启动。据教务处宋广峰老师介绍,近几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全校除开大四,15000余名学子中每年均有4000余人报名参加校级学科竞赛,并逐年小幅增加。
除此之外,一些专业学习的学生社团、协会的“吸粉”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学子以社团为平台,通过参加这些社团、协会的各种培训、选拔,备战校内外各级学科竞赛,如ERP沙盘模拟协会、“8+1”团队、车模协会等等。
2.搭建多元化平台,寻求多学科融合碰撞
数计学院“8+1”团队是一个专注于学习软件开发新技术,致力于软件开发项目的学生团队。由初期的8名学生发展到现在20人的技术骨干团队并下设有一个100多人的“8+1”移动互联网社团。团队老带新,常常在寒暑假期间完成高强度密集培训,待团队成员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发新项目。他们选择项目的标准并不是利于参赛,也不是商业价值的考量,而是坚守住不断学习新技术的初衷,边学习边做项目,长期积累了大量的成熟项目后,将这些项目送出去参赛并取得好成绩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蓝桥杯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的获奖者80%来自这个团队。
由商学院顾震宇老师带领的学生社团ERP沙盘模拟协会则正好相反。他们对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有着更为明确的指向性。自2005年开赛以来,顾老师就带领学生们参赛,除了前三届的摸索阶段以外,往后的8届均有全国一等奖入账。2009年协会成立,近几年,设为200人的名额限制年年报满。为了积累更多的比赛经验,社团成员们还自行组织“三角湖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邀请赛,邀约省内10多所高校的学生团队来我校参赛。
尽管由于和商学院的专业联系得更紧密,这个社团的成员以商学院学生为主体,但也有来自其他学院如机建学院、化环学院等对企业虚拟经营感兴趣的学生。社团骨干中也不乏商学院以外的同学们的身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一起交流碰撞,在组建参赛队伍的过程中,商学院学生在企业经营管理、做财务报表等方面学有所长,而其他学院的学生则在信息集成、数据库建立等方面更显突出,这样的团队协作往往能发挥更明显的优势互补作用。
3.教学相长助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物信学院测控系主任陈亮明老师带领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征战已参加了多届的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汽车竞赛和2015年首次参加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斩获全国二等奖。
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汽车竞赛允许每校出6支参赛队,我们学校每年都将名额用足。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上,我校组建了10支参赛队,递交了10件作品。两个赛事的每支参赛队都配有指导老师老师,他坦言,指导学生们参赛,对老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老师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学科前沿知识更新的关注度,而对学生们选题的把关,要求老师们对实用性、创新性的思考更加深入。
老师们愿意自我加压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于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参加这些学科竞赛,学生们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学到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高效率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们在就业、创业、考研道路上的核心竞争力。
“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是现场比赛,团队虚拟经营一个企业6年时间,以最终的经营业绩来确定胜负。两三天的现场比赛中,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决策、市场决策、资金决策、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除了要有较完备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甚至是队友之间的交流、沟通、组织、分工、协作、互补等等环节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在顾震宇老师的眼里,一场场比赛下来,学生们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顾老师建了一个名叫“追梦者”的微信群,群成员为历年参加“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的队员,一时间新老学生蜂拥而至,有些甚至已毕业多年,顾老师都记不起他们的名字。想来“追梦者”确实是他们那段岁月的写照,这段经历早已经镌刻在他们的成长记忆中无法抹去。
4.摸索中前行困惑已经发生大转变
不过数年的时间,校内参加学科竞赛的氛围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务处吴莉老师回忆说,如果是在7、8年前,要促成一项成功的学科竞赛具有相当大的困难。且不说参与人数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就连备战场地也大多是临时借来的,哪像现在,许多学院为参赛者提供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基地的支持。那时候临时借来的场地条件简陋,教务处的老师们还得亲自为驻扎在借来的场地的学生们搬运铁架床。
如今虽不能说所有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但至少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已经不是困扰参赛师生们的首要问题了。随着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的学科竞赛的增多,学校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学生们在明显感到参加学科竞赛能对自身专业学习的引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后,师生们时常思虑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些长效机制来保障学习效果和提高竞赛成绩,如何将一些传统项目中的成熟经验移植到新开设的竞赛项目中,使得新开设的竞赛项目能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快地出成绩。
ERP沙盘协会曾在2014年被评为“湖北省十佳学生社团”。打新生一进社团起就有老生对他们进行培训,然后在11、12月间举办“新生杯”模拟企业经营比赛,在这次比赛中脱颖而出者将在寒假接受3至5天的集训,与大一下学期参加校级竞赛,经过预、决赛后,优胜者再经过一轮培训,再挑选出其中的5到6名佼佼者组队,备战省赛乃至国赛。他们照此时间表已经运作了好几年,社团骨干们在思考完善各选拔环节的同时,也希望能通过开展更多的交流、比赛活动,并让这些交流比赛活动常态化,从而使更多的学子从中受益。
学科竞赛出成绩本身并不是教学管理部门、学院及师生们的终极目标和唯一指向,然而,通过学科竞赛能激发更多学子的学习热情,带动更多学子的学习主动性,这总归还是会不禁让人产生“明年春色倍还人”的憧憬和期许。(原载于校报)
(余岚 文 图片资料 教务处 宋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