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大“微”生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30浏览次数:2970

 

江大“微”生活

 

――我校官方微博、微信运作及使用情况调查

 

 

 

和自己吃过的食堂,上过自习的教学楼合影并上传微博、微信;在毕业典礼那天写下自己的心情“圈”给学校官方微博;穿上旗袍、汉服在校门前摆POSE,拼成九宫格发朋友圈……今年毕业季,即将离校的学生们利用微博、微信开展的“微告别”正悄然流行起来。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各种自媒体应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大学生们渐渐习惯于在微信、微博上获得所需的资讯,发布生活的点滴,进行情感的联络――大学校园的“微”生活时代正在来临。学生们对各种小“微”的倚重也促使高校开始重视自身新媒体平台的建设,陆续开起官微、官博,用以发布信息、服务教学、管理舆情。

  我校的官方微博于2013113日正式认证上线,由党委宣传部负责该博的运作。当天推送的第一条消息是“我来了,你在哪儿”。作为“召集令”,这条消息一上线,就吸引了师生们的注意。随后,各学院、各部门,甚至各学生社团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官博和官微――查分,选课,时讯,政策解析,宣传表彰,失物招领,安全教育以及招生、招聘、讲座、演出、考试安排,甚至气象、交通等等各种资讯、运用纷纷上线推送,开启了以“微”服务、“微”实践、“微”管理为基本功能,服务教学、生活和舆论宣传的江大网上“微”生活。

  截止20151月,在我校公布的一份通过2014年年检的校内各单位官方微博和微信的名单上,其总数已达141家。这众多官方微信和微博在校园生活中的关注度和作用到底如何?校报学生通讯社的小记者们对此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走访和调查。

 

微服务:学习、生活好帮手

 

“我的家在外地,还没报到就先关注了江汉大学的官方微博,还通过官博和一些学长、学姐取得了联系,提前了解了学校的情况,比如乘车路线、食宿条件、报道流程、气候情况等。我在微博上的提问,老师和学长、学姐们都很耐心的解答,还给了很多好的建议,所以我入学的各种手续办得很顺利。听学长们说,以前没有官博的时候,很多事都是到校才打听到的,现在便利多了。”2014级人文学院的余同学说起一年前的经历记忆犹新。

  “我的饭卡掉了,就是看到学校官博上发的消息才找到的。”大半年前,王同学的一卡通掉在了食堂,捡到的同学发了一条“寻找一卡通主人”的微博,被学校的官博转发。有认识王同学的学生看到了,就在官博的评论里“圈”了他,“我的卡就这样失而复得了。”

  “我从官博上看到了‘最实用考研月历’,从网上预报名和确认的时间,报名网站到准考证的下载方法都有,很方便的。”

  “江汉大学”的官博开设至今已有1年零7个月,共推送消息3300余条,粉丝数达6600余人。除了推送校方的各类信息和新闻,也推送一些与学子生活相关的资讯和小常识,还转发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并尽量做到了及时转发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和反馈。渐渐的,想了解学校的事情去看官博,身边有好人、好事圈官博,在校园里遇到问题了圈官博,甚至看到路边有可怜的流浪狗想为它寻户好人家都要圈官博……官博,渐渐融入了我校师生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在去年底发布的湖北高校微博风云榜上,我校官方微博的活跃度指标已然进入全省高校的前十位。

  如果说“江汉大学官方微博”以信息种类多、数量大和交互及时成为一张全面反映学校方方面面并与社会各界沟通的名片,那么招就处主办的“微招就”官方微信就是一个以发布招生、就业信息,解决新生和毕业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主的“专业”号。该公众号由招就处的相关负责同志、工作人员以及所辖学生团队“云团队”共同运作,由查询艺术专业类信息,发布各类招生信息和就业信息三个版块构成,各版块又下设若干“子话题”。如招生信息下设阳光江大、最美江大、温馨江大、学术江大及青春江大5个“子话题”――“阳光江大”主推普通高校的招生信息以及中外合办、中外交流项目招生的相关说明;“最美江大”转载一些以学校为主题的散文;“温馨江大”是给即将进校的新生和快毕业的学生提供各种建议,推送各种“妙招”;“学术江大”发布师生们的获奖和学术成果的消息;“青春江大”则是集创业信息、百科应用、校园达人情况等于一炉的“青春万花筒”。就业信息版块则下设职场速递、职场指南、校友星闻3个“子话题”,及时推送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应聘技巧、校友成就等,成为我校毕业生的“专宠”。

  商学院的应届毕业生陈同学说:“大四一年,‘微招就’是我关注最多的微信之一。学校什么时间有招聘会以及会来哪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有什么要求,我都能提前从上面看到,有充足的时间挑选心仪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做好求职简历。不会像没有这个号以前,要么错过信息,要么应聘时简历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搞得措手不及。我身边的同学也都关注了这个号,大家平时还能一起沟通交流,挺方便的。”

    “春季招聘会时,我就是从‘微招就’上翻看了准备来参会的200多家用人单位的信息,从中选了9家想去的,按他们的用人要求分别做了简历。”机建学院的毕业生胡同学告诉记者,招聘会当天他带去了12份不同的简历,投了10份,有3家单位都有进一步接洽的意向。“命中率高了很多。”

  “我虽然才大三,但关注‘微招就’以后,也常常看他们的职场指南和校友星闻,可以为将来求职做准备。像应聘的着装啦,简历的书写啦,面试的应对啦,很多小技巧让我受益匪浅。”

  据了解,“微招就”自去年4月开通以来,1年多的时间里,关注人数已达6000余人。运作该公众号的一名“云团队”的成员介绍,在推出“微招就”以前,创业信息和就业信息一般是招就处通过学院的辅导员层层传达,在及时性和与学生、用人单位、校友的沟通渠道、信息反馈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有了这个官方微信以后,不仅招就处,就连各学院、各部门的招生、就业信息都能及时推送,还可以和受众直接沟通,得到有效的反馈。这样在便捷深入地了解学生需求的同时,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推送有效信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为学生们服务。

  与“微招就”以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为服务范畴为主相类似,校团委主办的“青春江大”的官方微博主要推送的是最新学团消息、各种讲座、学生活动以及考试安排等资讯,开办至今共推送微博1900余条,粉丝数近3000人;而同名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则以推送创业信息和创业优惠政策为主,旨在为学子们的创新、创业提供便捷的服务。

  和“江汉大学”官方微博完全由校方工作人员运营,“微招就”和“青春江大”以老师专人负责,学生团队运作的方式都不同的是“江大微助手”。它是完全由数计学院的学生开发出来的一个官方微信公众号。它集失物招领,选课平台,成绩查询和课外锻炼打卡量查询于一身,给师生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也因此收获了众多的“粉丝”。平台于201410月上线,运行不到1年的时间,用户量已突破4600人,相当于全校18000名学生中,每4个里就有1个在关注并使用“微助手”。

  一名“微助手”的运营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官方微信公众号最开始是为我校“吴天祥小组”发布“失物招领”信息而注册的,由于服务单一,受众也小。后来针对师生们的需求,陆续开发了查询、选课等功能,学生们在这里可以查考试成绩、查课表、查课外锻炼出勤打卡量,还可以快速选课……便捷的服务功能让“微助手”迅速赢得了师生们的青睐,现在每月接受用户访问次数超过15000次以上,文案平均阅读超过千人。

  更有意思的是,“微助手”并不需要时刻由人来管理,它可以实现平台的自动回复,而且语言诙谐有趣,就像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给众多使用者带来了不少欢乐。

  据悉,我校140多个官方的微信、微博运营一年多来,交织出一条集宣传引导、信息查询和发布以及各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校园“微”立交网,几乎覆盖了师生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他们提供及时、贴心的交互式服务,不仅大大提升了校园服务的效率,也增强了校园管理的人性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关注官方的微博和微信号,聚拢了人气。

 

微实践:能力提升新方式

 

官方的微信、微博在为师生们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参与运营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管理和运作官方微信和微博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能力,有的甚至提供了专业实践的平台。采访过程中,不少协助和参与“官博”、“官微”运作的学生表示,在微实践的过程中收获颇丰,无论是运营推广还是借助微平台沟通交流,扩大交际圈,都是难得的实践体会。

  招就处下辖的学生社团――“云团队”的成员之一、人文学院的学生吴汶沛说,在参与“微招就”的运营过程中,报道新闻,提供资讯,展示校、院文化,及时收集师生的意见并做好反馈……每一次的推送,从内容策划、组稿、撰写的采编能力到真实性、时效性、贴近性、可读性考量的思辨能力,再到评论、回复、转发等交互式沟通的应对能力,甚至有时候还有和其它学生社团、职能部门、外校、外单位的交际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NAME心理学社是我校的老牌学生社团之一,至今已有12年的历史,曾连续数年荣获“江汉大学十佳社团”、“优秀社团”等称号。该社团的官博是2009年注册的,至今已发布微博千余条,拥有粉丝2100多人。该社团现任副社长、设计学院环艺专业2013级学生孙邵阳说:“要提高微博的关注度,就要在内容上取胜。每天我们都会在官方QQ、微博上发布心理学知识和社团活动信息,每周还推送一些心理测试、心理学文章、心理小漫画等资讯。”在“织”博过程中,孙邵阳和他的团队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和文章,虽然他自己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几年下来也学到了不少心理学专业的知识。

  我校“飞天民乐社”一位成员也谈及他为了提高该社团官博的关注度,自学了摄影和Photoshop软件,让微博上的图片能更唯美。

  “江大微助手”的成员也谈到,他们通过运营这个官方微信还认识了已经毕业的校友、武汉巨众星广告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行政总监江舰。“江舰学长看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觉得短短时间能开发出查分、选课等功能,还能聚集到2700多人关注很不容易。当时,我们的团队遇到一些问题,他主动写了一篇关于如何提升人气、整合资源、协调团队的文章给我们,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现在我们的小微已有4000多人的关注度了,比当时几乎翻了一倍。”

 

微创业:梦想从这里启航

 

具有社交功能、信息分享功能和信息接收功能的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不仅给在校大学生们带来了生活、学习上的便利,更为一批致力于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了新的途径。

  设计学院2012级学生古梦思经介绍,加盟了2008级校友林龙创立的以早教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刚开始市场打不开,营销业绩不理想。古梦思看到学校的一些学生社团注册了微信、微博后,很快聚拢了人气,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招儿。她决定开一个微信公众号进行幼儿课程推广。她在公众号推送话剧班、书法班、陶艺班、瑜伽班、沙画班等特色班的活动和消息,上传了很多班上小朋友的作品,赢得了大量家长的关注。目前,大约有500位宝宝的家长已成了她的客户,其中不少还通过微信互动和她成了好朋友。古梦思说,一个初创的公司,微平台是很好的营销渠道,让商家和客户可以直接点对点沟通,为一些初创的、客户不太熟悉的小企业赢得了信任度,扩大了销售网。

  和古思梦不同,我校2007级设计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张耀从公司初创就确立了“微营销”的策略。201088日,他成立了“花耀视觉”工作室。创业之初,他把拍摄的“花耀型男”系列放上微博,一时间风靡无数青少年,成为工作室的活招牌。他还策划了颇有“汉味”的摄影作品《个斑马》――这是一组以“斑马纹”为主题的时装摄影作品,借用了武汉的一句“口头禅”做标题,一放上微博就点击量惊人。其后,张耀又策划拍摄了以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为主题的时装片,在新浪微博上被武大官方微博转发,暴增点击率。一系列的“微宣传”攻势炒热了“花耀视觉”工作室,业务量直线上升。最近,他又在“花耀”的官方微信、微博上开展了“花耀萌宝贝”评选活动,引起了网友的持续关注,也增加了张耀把工作室向传媒公司转型的信心。

  如果说很多学子在公司初创时利用微博和微信来做推广、营销,凝聚人气,打开知名度,赢得客户量,那么还有一些学子的创业,瞄准的则是微平台本身。

  武汉市微艾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校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郭丽娅的公司就是做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的。“我是2012年底开始创业的。最开始参加了学校的创业大赛,后来被推选参加市里的创业大赛,接着,我就正式实践了。”她说,微艾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高校大学生运营管理的互联网公司,主要业务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搭建与运营,自营发展新传媒、O2OO2P、微金融,服务他营其他公司,组织微信号的技术开发、运营管理及线下活动等。当谈及微平台的发展方向时,郭丽娅说:“从之前的微博大V、各种段子手、企业的宣传账号到现在微信的兴起,各种公众号、订阅号,微平台已拥有成熟的营销模式,后一步是如何改进,将广告植入变得不让顾客那么反感,同时改善用户体验。”

  借助微平台做“微商”也是很多学子试水创业的一个新途径。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胡燕在今年3月开启了自己的“微商”创业之旅。2014年下半年,她就在着手建立自己的网上商铺,一边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一边打造自己的“微店铺”。她利用空余时间在微博、微信上寻找合适的供货商,通过考察,她和“青岛钱潮”化妆品商贸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让对方当她的供货商。在微店铺的经营上,胡燕也很下功夫,每天都会搅尽脑汁想些好玩又实用的句子在微信的朋友圈上做商品推广和展示,吸引人气。经过筹备期的预热,她在微信和微博上积累了几百人的关注量,今年3月小铺一开张,就有了不错的营业额,基本可以维持日常开支。作为一家刚开张的微店,这已是不错的业绩。胡燕说:“经营微店从货源把关到和顾客沟通都是学问,每天还要准时发货和清理账目,非常锻炼人。”

  和胡燕的微商之路刚起步不同,化环学院的肖瑶已是个老“微商”了,目前她网上营业额已达到月入过万的水平。肖瑶说:“微商的准入门坎低,适合学生做,但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创业都是辛苦的。我每天还要上课,所以常常是把订单放在一起做。早上别人吃饭时我去发货,再在晚上做销售、做客服,还要对账、推送相关广告……每天都忙到凌晨两点才能睡觉。可拿到自己赚的钱,那感觉酷毙了。”

  当然,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虽然“微商”以其投资小,准入门坎低、时间自由受到很多创业和兼职的大学生的青睐,但由于其很多是利用朋友圈在做销售推广,也会造成一些加在圈里的非客户朋友的反感,进而影响情感和关注度。同时,由于微平台上对卖家的准入机制还不完善,所以在产品质量的把控、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监管也并不到位;再加上微店上的评价、投诉两大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宝”基本还处于空缺状态,所以朋友圈推广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支付资金也没有保障,基本靠卖家和买方的道德和信誉来支撑交易的完成。作为消费者,在微平台上购物会承担一定风险。就目前形势来看,虽然微平台销售额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在成熟的购物平台,如淘宝、京东上消费。要想微平台创业有好的前景和发展,必须制定出一系列的规则来保障卖方和买方的权益。

  在如今人人可当“自媒体”的时代,把微博,微信当作创业利器,并成功挖到自己人生路上的第一桶金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希望和选择。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微平台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微”创业这条路也会越走越宽,路上的风景也会更加精彩。

 

微管理:当好网络“把关人”

 

“微”时代的生活方式在给大家提供便利的同时,大量非官方认证的微博、微信也将各种不加筛选的信息泥沙俱下地传播给了大学生们。有学者担忧“微信、微博传播的去中心化和裂变性,削弱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控度和权威度;其内容的繁杂性和共享性,降低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度和影响度;其信息的碎片化和即时性,冲破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空限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马缘园就曾在她的论文中谈到,“在这样的网络生态下,高校管理者有必要迅速切入微博、微信载体,开拓学生管理的微信新阵地,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并通过官方微信进行价值观引导,传播正能量。” 

  事实上,我校各学院、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各学生社团的微博、微信的建立、运营和管理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江汉大学官方微博”的负责人介绍说,新媒体时代,高校管理者要适应新的舆论宣传方式,要在新媒体平台拿到话语权,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我校官方发布的微博,在政治方向上一定要正确,要大力宣传“正”事和“好”事。比如学校举办“感动江大人物”和“榜样的力量”等颁奖典礼,江汉大学的官方微博都作了推送,不光有先模人物的事迹和影像,还有现场颁奖的图文直播,让师生们能第一时间接触到这一“正能量”。

  为了更好地管理全校各院系、部门和学生社团的官方微信、微博,我校还实施了报备登记和年检制度,对其进行抽查和监管,以确保官方发布的信息政治正确,内容真实。截止去年底,我校通过登记和年检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共有141个,预计今年还会有新的官博和官微陆续筹划和报备。

  当然,官微和官博在舆情管理中,除了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还要利用其交互功能,及时解决问题,输导学生情绪。马缘园的《传媒类高校官方微博平台开设初探》一文中就谈到,“青春期的大学生,更渴望被尊重,被‘自由’,他们向往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却又因身处学校而受到约束,如果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极容易走向极端而引发不良后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宜使用强制和单向灌输的方式,官方微博、微信恰好提供了了解大学生思想的数据平台,构建了思政教育新思路、新模式,有助于及时捕捉学生群体不良情绪,并通过微博、微信平台以及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双管齐下进行沟通,及时发现不良萌芽,最大程度的避免校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有问题就要有反映的渠道,反映了还要有反馈,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爱国、爱校,才能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真学习,享受健康的大学生活。”比如去年冬季我市摇蚊成灾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发微博抱怨宿舍里到处是摇蚊和蚊尸,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并圈了江大官博。负责运营官博的党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看到后,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给了后勤等部门,随即学校相关部门解决了这一问题。

  以微信、微博、微应用、微电影、微商等为主要内容的“微”生活和“微”文化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思维活跃,热衷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在“微”世界里如鱼得水,乐此不疲。高校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做好育人工作,同时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却还在探索之中。我校已经开启的141个官方微博和微信,多半都才运营了一年多的时间,以后也还会有更多的认证微博和微信开通,“微”世界很大,路也还很长,我校的管理者、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和师生们一起,在这个世界里探索并成长……

 

 

     (撰稿 宣传部 陈敏英    学通社  姚露  刘姣  彭仙 陈琳琳)

 

 

     (学通社采访组成员 李小锋 胡占尧 汪恒 刘恩东 李逸尧 刘春琳 聂红星 何雅诗 金成 梅钰笛 陈家博 胡天晟 姜家财 高鹏宇 易卓 杨燕 朱琴 刘洁 余诗  李睿     向皓轩 田婧婧   马新建  曾磊  张文麒  曾璐  向江来 周志强 朱胜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