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学校近日召开了专题研讨座谈会,本报现将有关干部教师会议发言稿分两期摘登,以帮助全校师生领会《意见》精神,共同参与学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和管理。
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党委宣传部 刘晓明
随着世界格局变化、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近两年来,国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值得高度关注问题。高校是知识密集、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也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诸般问题的晴雨表。各种文化思潮最容易通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教材使用、课堂教学等形式首先在高校体现出来,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言论、思想倾向,涉及到两种制度、两条道路、各种文化和思潮相互交锋的层面上,也代表了当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宣扬西方宪政民主,打着“维护宪法”,“依法治国”的旗号,攻击党的领导,歪曲民族复兴中国梦,用所谓的“宪政梦”,把党的领导与宪法和法律实施对立起来,否定我国宪法及其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二是鼓吹“普世价值”,把西方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说成是超越时空、超越国家、超越阶级、具有普适性、永恒性的人类共同价值,用西方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宣称所谓的公民社会,把其作为当今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要素,把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权排除在基层群众自治之外,企图瓦解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四是传播新自由主义,主张经济绝对自由化、彻底私有化和完全市场化,反对公有制,要改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削弱政府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五是宣扬西方新闻观,主张抽象的、绝对的新闻自由,鼓吹“网络信息自由流动”,否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污蔑党管媒体原则、新闻出版管理和互联网管理制度,以达到打开意识形态领域突破口的目的。六是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作用和长期执政的合法性。
在现阶段,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方面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没有到位,体现在“对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认识的普遍性”不够;二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业务工作辩证关系的认识存在着偏差,重业务,轻意识形态。对高校的办学职能,往往强调业务、专业、智育的一面,缺乏从“德”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三是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两张皮”的现象,对教师的培养、评价注重其教学、科研等业务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思想政治学习的要求、师德师风的教育培养;四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还要进一步强化,针对网络新媒体应用的应对和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高等学校办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首先,高校要从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顶层设计,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要求,牢记政治责任,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坚持政治家办学、办报、办出版、办台、办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学术理论研究优势,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的重大问题组织力量开展课题立项,并进行研究。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敢于交锋。第三,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抓手,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贡献。第四,加强互联网新媒体建设和管理,扩大正能量传播渠道。高校不仅要进一步强化传统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如课堂、讲座、论坛、报告会等,还要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有针对性地加强新媒体建设和管理,建立网络新媒体工作队伍,利用互联网、微博客、微信,关注网情,分析舆情,善于引导,敢于发声,抵制各种不良的声音和言论,传播社会正能量。
锻造一支关键时刻靠得住 信得过 能放心的党员干部队伍
党委组织部 张若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体到高校到江大,正如党委书记谭仁杰同志所说:“在意识形态领域,全校师生员工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的问题。”党委组织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高校党员发展和选人用人的重任,必须强化“抓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意识,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党员队伍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切实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始终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着力锻造一支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党员干部队伍。
一、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党员发展工作的首位
大学生的素质关系到党的前途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发展党员始终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克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现实需要,目的是培养更多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 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
近年来,组织部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强化基层党委(党总支)的领导责任和把关作用,从工作的各环节中体现从严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考察,突出党员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素质上的全面性。去年我们全面检查了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党员发展工作的情况,针对检查中各种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举办了党员发展工作培业务训班,从要求、标准、程序、纪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党员发展工作。
二、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首课
理想信念是对未来远景和远大目标的自觉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追求。意识形态只有被全体人民内化为内心深处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首要的是学好科学理论,夯实理论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理论修养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其次,要注重坚持党性教育常抓不懈。干部教育培训要坚持提高能力与增强党性相统一,更加突出党性教育,帮助干部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还必须教育引导干部切实改进作风。要着重加强党的宗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
三、把政治关作为选人用人的首关
围绕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突出政治导向,把信念坚定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第一要求。坚持培养标准,既搭台阶更压担子,绝不以任何原因降低选人用人标准或拔苗助长。
要抓好干部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严把培养和选拔关,在强化思想理论教育中塑造干部,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干部,在复杂局面中磨砺干部。严把监督关,重点加强关键岗位和重点人群的管理监督,完善日常考核考察内容和标准,加强综合分析研判,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党委组织部要把坚定的政治信仰贯穿于各项工作当中,切实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原则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政治忠诚的可靠性,紧紧围绕服务高等教育事业和学校改革发展抓好组织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为学校立德树人守好阵地
党委统战部 吴菊珍
江汉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地方性大学,历届党委班子都很重视学校的党的建设,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学校也因此保持了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当前,学校已进入了加快发展新阶段,面临着"竞进提质",由二本向一本院校冲进的历史任务。越是发展任务重,越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否则就会迷失方向,丢掉根本。当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为学校立德树人守好阵地。
一、强化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意识和责任意识
首先,强化校党委书记及校党委班子的责任意识。党委管大事,把方向,要结合当前学校意识形态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一套高校抓意识形态的基本制度,以指导面上的工作。如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让立德树人的教化工作变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何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的目标考核体系之中,使之考核起来既有导向性,又有具体可量化的办法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深化研究的。除了搞好顶层设计之外,党委要带头履行主体责任意识,在工作部署上要有计划有安排,活动化,常态化。要敢于严格管理,不当太平绅士,要当直面战斗的勇士,让那些不讲政治不守规矩的现象在高校没有藏身之地。其次,夯实学院党组织的责任链。学院党组织承上启下,十分关键。要落实守土有责的责任制,对意识形态方面出现的事故实行一票否决;要强力推进学院党组织成员直接联系教职工和学生班级制度,要让学院党组织成员直接融入到他们之中,做他们的朋友,让意识形态工作在基层生活化,日常化。 第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让基层党支部、党小组在直接联系群众和工作岗位中切实起模范带头作用,用自身的正能量影响带动周边群众。
二、把好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关口
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最终是通过教师直接落实到学生之中去的,因此,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其队伍的整体思想状况直接决定着意识形态工作的水准。首先,要严把教师的“进口关”。人事部门引进教师不仅要注重学历、职称等硬件,而且还要对其思想品德以及政治倾向的考察考核。其次,要强化教师管理过程中的师德教育,要制订和健全教师行为守责,对教师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不良表现要有不良记录,纳入教学效果考核范畴,要建立教师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走向基层联系群众的制度。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探索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让正能量占领主阵地。第三,要畅通教师“出口关”。对那些思想意识上与党离心离德,行为表现又恶劣的少数教师,要大胆清理出教师队伍。
三、以学生为中心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方法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为党和人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乃至于学习交友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互联网。思想工作如果游离于这个平台之外,就很难进入学生的圈中。因此,各级党组织、学生会、共青团、教师、班主任等都要学会网络思维,通过微博、微信圈、QQ群等形式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在交友交谈中灌输思想政治工作。此外,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积极培养和引导学生开展学生自主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生的自行组织兴趣协会,让学生在自治中培养国家情怀和健全的人格等。同时,还要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接触基层接触群众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要发挥“感动江大人物”的品牌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多树品学兼优的学生典型,让学生中的正能量占领主阵地。总之,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活动,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转化为人格修养的内在力。
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加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力度
教务处 童幸生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是大学的时代使命。围绕大学的时代使命,从教学、从课程、从教师入手,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坚守教学主阵地,把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校期间,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度过,教学阵地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阵地。学校要坚守教学主阵地,提升教学育人功能,在国内外多种思潮的冲击涌动的年代,力求把思想意识教育主旋律作为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途径。首先,重视舆论引导,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强化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荣誉感和责任感,让教师充分意识到教学是培养人、塑造人,使人获得真知,丰富人的思想的活动,充分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次,完善的“教书育人”工作机制,建立教学育人功能的机制保障。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大学思想意识必须跟上环境变化的脚步。其三、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育人功能。教学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寓学于乐,自觉体会和消化各类教学活动中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当前,深化“研习”的教学理念,注重师生互动和交流是我校教学改革亮点。开展在线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注重营造宽松、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教学改革的“亮点、重点”实现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将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崭新的平台。
二、坚持课程主导向,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
目前,学校正在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工作,努力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力求实现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求高度吻合。为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程学习,实现个性发展,学校制定了美育、体育工作文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的平台。为鼓励学生通过课外学习和实践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学校制定了“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规范学生课外创新学分的认定和管理。学校还将进一步努力完善相关工作,努力实现以课程传达正能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坚定教师教学主体,把教师教学主体责任引入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
发挥好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关键在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是学生的栖身与学习之地,教师的教育方式与手段、为人与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为将教师责任意识引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学校正在不断完善“教书”与“育人”并重的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意识。学校研究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管理办法”、“教学奖励实施办法”等,引导和鼓励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主动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营造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氛围。
以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为抓手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校工会 王汉文
做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青年教师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但是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学历知识结构日趋高端。高学历教师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对学术自由的追求精神,其普遍特征是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接受新生事物快。但是,部分高学历教师专注于科学研究,轻视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素养相对贫乏,教书育人意识淡薄,不能体悟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崇高。二是,国外留学经历者数量日渐增多。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在学习、接受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急需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教育。在充分发挥海外留学教师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作用的同时,要确保他们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三是,教师队伍整体日益年轻。现在的青年教师没有经历过艰苦磨难和社会曲折,他们所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和老一代知识分子不同,对生活和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同时,青年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教时间短,社会化程度不高,存在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局限。
因此,应根据高校教师队伍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加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第一,要设置底线。强调“学术有自由、课堂有纪律”,在涉及基本政治原则的问题上要有警戒线 ――突破底线就实施一票否决,即任何教师都不能够在课堂随意发表自己不同于主流价值标准的政治观点,在政治方向上必须同中央保持一致。
第二,要加强管理。加强对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引导、管理和规范,加强对广播、等宣传舆论阵地的管理。加强对各类名人讲座、等管理,建立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申报审批制度,使之成为积极向上、健康活跃、规范有序的校园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落实管理部门的职责;校报和人文社科学术刊物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本着“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原则,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力度。
第三,要发挥优势。继续大力推进干部理论武装工作,使之成为教师意识形态工作的示范和“火车头”。 校党委要进一步紧密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和自身思想、工作与作风实际,确保理论武装工作取得实效,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四,要创新工作。一是丰富政治学习的内容,应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教师意识形态学习的基础工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同时将理论同学习现代经济、科技和管理知识相结合,同本单位、本部门的业务学习相结合,同教师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相结合,同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相结合,同教师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二是创新政治学习的方法,以形势政策教育为抓手,以校报理论专版为依托,以校园网络为新型载体,寓政治学习于教学、科研、生活之中。
艺高为师 身正为范
美术学院 王心耀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紧迫和重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充分认识和把握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对于顺利开展和加强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术学院十分注意结合艺术类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开展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首先,学院十分注重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广大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正确认识学术无禁区政治有记纪律的职业责任。学院以“不仅要做好艺术家,更要做好教育家”为主题,对教职工进行了培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时刻注意在学院各种场合强调要求全体教职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艺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艺术类教师一定要做到不仅在学术上让学生们佩服,也要在思想行为上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典范。
其次, 学院一直强调教育与管理的思想观念与内容要求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培养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智能素养;促使教育与管理的模式由平面模式向主体模式转变,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达到教师、教职工和学生骨干人人育人。学生在入学、学习、专业各个阶段和在课堂、宿舍、网络、课外活动中,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促使教育与管理由单一的严格管理向因人而异的疏导为主转变,做到了解学生思想行为方式、把握学生心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同时针对某些学生的不良习气,对他们进行强化管理、严格管理。
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够,严重影响着他们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文化修养,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任务。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我们不仅按照学校要求开设《中国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常规课程,而且适量增设了美学、文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哲学等课程。与此同时,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人文讲座、自然科学讲座、文学评论、影视论坛、文艺汇演、作品展示、体育竞赛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艺术教育的灵魂是尊重学生并提升学生的艺术品格。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道德人格的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 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全院师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政治辨识力和抵制力才能培养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时期高校知识分子的政治使命
外国语学院 曾莉
在高校,多数知识分子尤其是党外知识分子以“个人单体”形象出现,反映的问题多数属于个性、个案、局部性问题,而爱国之心、修身治学、仁爱育人定位了对一个知识分子的具体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
爱国是具体的,富有细节化的一份“微幸福”。中国高校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是切身而细微的,立论于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一个高校知识分子的爱国情结的“存量”就会流露于课堂内外对负面社会现象的每一次善意的箴言;也会流露于讲台上下对中国历史遗留问题的每一次科学的评说。这既是高校教师的政治使命,也是高校教师的职业告白,留在学生们年轻心中的或许是永生的暖意与向上的动力。高校教师的民族感情决定了每位即将走入社会的中华建设者们的国家观、民族观。
二、高校知识分子的修身治学
现代意义的学术中,“学是学理,术是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高校知识分子必须恪守学术道德和治学纪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要懂得 “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马卡连柯)。“人无德不立,学无德不兴”,治学纪律是可以美化学术集体的。新时期高校知识分子的治学常常具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之三境界:审习前人之经验,苦求心中之理想,深虑未发之秘密。“学术如山,性情如水”,要有一颗从容淡泊的心态,满怀对专业、对学术的真钟情;应该带着期待民族发展的正向使命登上讲台,展示自己专业上的“巧强力”。
三、高校知识分子的仁爱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应具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胸怀,明白“一燕不能成春”(克雷洛夫)的道理。高校知识分子应该真诚认可,任何一位政治精英或业务骨干的既有本领是无数中华恩人给予的,是他们的教导、鼓励与培养成就了您今天的辉煌。孔子用“仁者,爱人”把蕴含在人性中最光明、最珍贵的精神揭示出来,构建起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给予知识分子通过传道解惑来承传一份光荣的政治使命与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