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风拂浪迎 “慕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1-12浏览次数:1013

“慕课”,这种肇端于美国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以席卷全球的态势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新命题。《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那么2014年可以称作是江大的“慕课”元年。这一年,我校学子选修了“优课联盟”中的两门课程,我校教师基本完成了29门微课程的录制工作,处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江大正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迎向这股“慕课”风暴踏出了第一步,今后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早在50年前,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出了 “媒介即讯息”的观点, 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换句话说,对于整个人类史而言,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些转瞬即逝的信息,而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媒介本身,这些媒介改变着我们传播和接收讯息的方法,造就了我们生活方式的本身。信息技术、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也必然会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美国CourseraEdxUdacity这三大“慕课”网站中,单是Coursera,一年多时间就有全球81所高校或机构加入这一联盟,共享386门课程,注册学生超过400万。英、法、德、日等国已相继出现“未来学习”、“数字大学”、“我的大学”、“开放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慕课”。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对“慕课”的世界浪潮迅速做出反应,除了加盟CourseraEdxUdacity这三大网站外,还在积极推进“慕课”的中国化,加紧打造各自的“慕课”平台,清华大学的“ 学堂在线”推出,上海交通大学与19所院校合作建立 “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深圳大学牵头发起的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也应运而生。

  “慕课”在时空上的无限延展性为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课有来自世界190 多个国家的16万多人同时注册。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等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提出“知沟”的理论假设,即知识格差,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据《人物》杂志报道,比尔・盖茨在接受专访时说:“看起来,我们确实有可能建立一个改善全球教育的学习平台,现在,我们才刚刚开始,这种教育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慕课”的准入门槛极低,造成“知沟” 现象的重要原因将不再是经济地位,而会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自主性。国内外各种“慕课”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没有了传统课堂的时空规定性,自身的求知欲将是知识格差的决定性因素。在北京大学等高校中,有学生选修“慕课”多达数十门甚至上百门。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慕课”拆掉了学校的围墙,实现了“有教无类”、“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先贤理想,学生范围遍及世界,学生规模数以万计,通过在线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范围更广,思路更开阔,教学相长的收效更为明显。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被社会更为直观、公开地评价。学校、教师的知名度都能通过“慕课” 平台迅速传播。

  当然挑战也是不言自明的。线上教学对教师的电脑操作水平甚至视频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不能断言传统教育会消失,但“慕课”已经成为一种冲击传统教育的潜在的结构性力量。在美国,“慕课”的学分认证已经得到了正规教育的初步认可,而Coursera已经开始尝试提供就业匹配服务。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一些不需要教师一对一教授或亲自示范的课程、一些低水平、照本宣科式的课程将会逐步消失。有网友在微博上说“教加减法、乘除法,全世界只讲一次就够了”。名校、名师、名课同台竞技,学校及教师如何定位、如何立身,如何以推动“慕课”为契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面对席卷世界的“慕课”浪潮,我校加入地方高校“优课联盟”的路径选择以及以“慕课”的核心环节――“微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无疑是贴合学校发展实际,符合师生教学需要的。与“慕课”相比,“优课联盟”在教学组织、考试组织方面更为严谨。我校为选这两门课的学生配备了辅导老师,组织线下考试并给予相应的学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生主动选择、利用网络优质资源,也希望即将上线的微课程为学校未来的在线教育发展枝头报春。期待着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探索得失、总结经验,只有凭风借力,拂浪迎潮,才能在时代大潮中成为主动的建设者,而不是被动的被裹挟者。(本报记者 余岚)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