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在江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1-12浏览次数:2155

18下午,教育学院201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肖文典完成了《积极心理学》课程的线下考试。和大多数学生不同,他所上的这门课既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规定的上课时间,连主讲老师都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他和60余名同学一起,成为我校首批尝鲜“慕课”的学生。

20149月,我校引入“优课联盟”网络平台第一批上线的7门“慕课”课程中的《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和《积极心理学》作为选修课,成为地方高校探索“慕课”教学模式的第一批试水者之一。

但对于我校大多数师生来说,这场从2008年悄然兴起于美国并于2012年迅速席卷全球的教学革命,还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慕课”,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课程?它的到来,又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哪些冲击?作为先期“试水”课程的师生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又有哪些感受?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加入“优课”联盟    试水教学新模式

慕课,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英文缩写MOOC的音译,意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我们只需登录‘优课联盟’的平台,注册一个帐号,就可以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课程的老师来自不同高校,像我学的《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主讲老师杨旭辉就是苏州大学的。”“选课的同学也来自各地高校,同学们有时会一起在线讨论,老师也会在线回答问题。”我校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赵箬萧和杜柳谈到上“慕课”的经历,显得很兴奋。“视频制作得古色古香,老师不坐在教室里,而是在一间茶室,穿着唐装,桌上放着紫砂壶,配上古筝的旋律,古典文学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比在教室里上课视觉上好多了。”

与网络公开课不同,“慕课”是涵盖在线互动交流、答疑、作业批改、测试、翻转课堂和考试等教学全过程于一体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

谈及引入“慕课”的初衷,我校教务处的相关负责同志坦言:2012年“慕课”进入中国。不过1年时间,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众多高校或独立研发、或与大的网络商家合作,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慕课”平台,推出符合中国本土学生的“慕课”课程。但我们选择“慕课”并不是跟风,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20133月,学校专门召开过会议,就“慕课”的使用和建设进行了研讨。由于微课程是慕课建设的要素和核心之一,学校做出了要在2014年完成20余门微课程建设的决定。

20147月,校党委书记谭仁杰在暑期工作会上曾谈到“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问题。他强调内涵发展首要是坚持人的教育,包括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两个层面。“慕课”的引入,无疑在通识教育、兴趣发展和专业培养上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程选择,拓宽了他们的眼界和知识面,可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校长杨卫东也专门提到过要大力推进“慕课”建设。他说,“慕课”是对现有教育制度的一次革命,是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结果,是大势所趋,只会越发展越快。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推动“慕课”建设和微课程建设,并以此逐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正是基于此,当20145月深圳大学牵头发起成立全国地方高校优课(UOOC)联盟,希望集各地方大学之所长,“众筹”一批“慕课”时,我校立刻响应并加入其中,成为第一批试水的成员之一。UOOC即“University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意为“大学在线公开课”。目前,加入“优课联盟”的高校已有60所。教务处相关负责同志说,相较于果壳网等平台推出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慕课”而言,选择“优课联盟”更符合我校的实际。我们是联盟的成员,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选用适合学校专业特点的“慕课”,还可以发布自己建设的“慕课”课程,同时加强与全国同类高校课程建设方面的密切交流,实现其学分互认,解决“慕课”承认学分难的大问题。

为鼓励学生尝试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务处对选修《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和《积极心理学》这两门“慕课”的学生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完成全部学习并通过考试,就可以取得2个学分。由于是远程教学,虽然有在线答疑和讨论区,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并学习课程,教务处专门给每门课配备了一到两名辅导老师,组织“翻转课堂”的线下讨论和答疑。

“教务处的主要负责人还和教学督导团的专家们一起去翻转课堂听课,和上‘慕课’的学生们座谈,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以便及时评估教学效果,为‘慕课’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做准备。”

混合式教学   课堂不再一“师”独大

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冲击着传统课堂,但其效果如何,最终还是它的使用者最有发言权。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徐同学说:“这种形式很有创意。我选修的是《积极心理学》,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5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完成这一小节的任务才能继续下一小节。我觉得这种把知识碎片化后,反复加深理解的过程,效果比课堂灌输要好。”

作为《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这门“慕课”的制作者和主讲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杨旭辉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感触更深。“相比传统课堂,‘慕课’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大信息量。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可以产生新的教学资源,有些甚至会启发讲授者的思维,做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比如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发过一个帖子,让学生们介绍家乡或所在学校的习俗和民间传说。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学生纷纷上传自己的回复、照片、视频,让同学们和我本人都大开眼界。我觉得像是发起了一次各地学生的民俗文化‘田间调查’。在发帖和回帖的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

杨旭辉说,虽然“慕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不见面,但这种由学业问题带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比传统的实体课堂更具优越性。

“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课后练习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引导讨论的方式,可以真正实现‘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靳小蓉作为我校为“慕课”配备的辅导老师之一,这样评价课程的学习过程。

从杨师和靳老师的讲述中不难看出,“慕课”变传统课堂的“一讲到底”为师生互动的在线学习、讨论加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师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研讨,实现更加深度的、个性化的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发挥能动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谈到学习的效果,同样选修了《积极心理学》的姜同学说,上 “慕课”和传统课堂的不同在于其自主性和灵活性。“传统课堂上课时间长,容易走神。‘慕课’每个小知识点只有1020分钟,我大多利用空余时间学。这种上课方式不仅能自主挑选学习时间,还不受地点限制,寝室、家里、图书馆,有网的地方都可以。这让我的时间安排更合理,省下课时还可以去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

随时随地学习,不懂的知识点还能反复观看――除了混合式学习给课堂质量带来的提升,“慕课”还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点燃了他们探索的热情,使其达到自动自发的学习状态。

虽没见过面,但杨旭辉老师对选修他课程的我校学生齐冬京印象颇深。“他在论坛上的讨论较活跃,也能提出一些好的论题,有些还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同学的呼应。”老师在“成都的文学写作与记忆”这一章的讲授中设置了一个关于古琴曲《凤求凰》的知识点,讲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齐冬京学完这一节后,在讨论区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希望在物欲世界中能守住内心的信念,不忘初心。他的贴子得到了深大、南方医科大、苏大等不同高校同时在学这门课程的学生10多条回复,对爱情和人生进行了探讨。杨旭辉也在他的贴子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更加激励了齐冬京对于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育学院的吴同学和齐冬京的学习方法有所不同。“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或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除了在讨论区老师提问,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去查百度,翻一些资料什么的。我比较喜欢自己找答案”

显然,“慕课”可以让学生自由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有效激发他们的学术志趣,进而为其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起到良好地引导作用。

推进“慕课”和微课程建设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享受‘慕课’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的同时,大学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此类课程的特性和规律,研究课程的规范和标准,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清华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袁驷在该校实践一学期“慕课”教学后的期许。

我校教务处相关负责同志也提到,“通过收集学生在线学习的大量数据,可以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和特点,使教师能更及时、有针对性地改进其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学校也能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研究,总结提炼教育规律,把研究结果应用于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等育人环节中去,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才是我们推行‘慕课’的最终目的。当然,大力推进‘慕课’和微课程建设,也能让我校教师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但“慕课”在我校甚至是国内毕竟刚刚起步,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师生来说,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个尝试、探索、完善和等待检验其远期效果的过程。

就目前而言,“慕课”仅仅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由于“慕课”的核心是“微课程、小测验、实时答疑”,所以在制作时除了要把课程细分成几十个知识点外,还必须选取大量实例,加以图片、动画、音视频,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合成。这不仅需要教师花费比传统教学备课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而且对其知识储备、科研水平、行业认知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校美术学院的副院长彭燃在制作微课程《速写》时,就调用了该院教师们众多的范画图片和许多国内外名家的优秀作品,参阅了十余部相关教材,还亲自到外省的写生基地现场写生和录像,并专门学习了专题片编辑方面的知识。3个知识点共计42分钟的微课程,从筹备到录制完成花了几个月的时间。

和单个的微课程比起来,“慕课”在上线之后还有更大的工作量。比如教学系统的维护、和学生的互动讨论等都会占用老师大量的课余时间。在采访中,我们就曾看到,老师的回贴时间有清晨6点,也有晚上9点,教学不分课上、课下,成了全天候的事。这对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高校教师来说,无疑是颠覆性挑战。总之,经费的投入、人员工作量的计算、现代技术的运用以至课程的规范和标准、学分的认定……都成为“慕课”在我国教育发展中需要逐步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试水”后,也对“慕课”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形式还显单一;回贴不够及时;对学习自觉性要求高,没有课堂教学的控制力强;老师在情感交流上不如传统教学方便等等。

但无论如何,“慕课”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出现,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是无庸质疑的事实。因此,转变观念,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参与,抢得先机。所以,对于网络课程和“慕课”建设,校领导明确提出了“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推进发展”的方针。

教务处早在2013年就购进了10余门在线课程作为网络公选课,仅两个学期,选修的学生便从最初的1300余人次激增至6000余人次。目前,我校的网络公选课已涉及6大类20余门。学生还可以通过我校“教学在线”网站的“网络课堂”进入爱课网和尔雅网,学习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其总门数达120余门。

2014年初,学校又选派优秀教师到深圳大学进行学习和考察,同时邀请华师大、深大和超星技术公司的学者、专家来校,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慕课”理念和技术的培训。为鼓励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学校还专门投入50余万元建成自动录播教室,方便教师们制作网络课程和微课程。2014年,微课程建设在全校展开,上半年立项并制作完成的微课程达29门,涉及所有学院。同年9月至11月,学校组织专家对这些微课程进行了观摩和研讨,从质量到制作的技术、手段做出全面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于试水的两门“慕课”,教务处除了和上课的师生们座谈,组织教学督导团的专家们听课、评估以外,还会和“优课联盟”联系,进一步统计我校60余名学生的学习数据,对学习情况、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总结,为我校后一步完善微课程建设,开发自己的“慕课”做准备。据教务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预计2015年,我校首批通过验收的微课程将会上线与师生们见面,作为试点投入到具体课堂教学中去。(本报记者 陈敏英)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