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教师节的决定》,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我国教师节。至今,全国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职员工已度过了30个自己的节日。每年9月10日这个普通的日子,因教师节而熠熠生辉,而特别有意义。教师节的设立,标志着“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割裂和支解后,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恢复和弘扬,标志着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重、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30多年来,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教育事业的良好风气,中华民族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今天,教师的工作同全社会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命运和利益正发生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教师的职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建设,正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和贡献,正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充分的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节不再是狭义上教师自己的节日,而是全社会全体人民共同的节日。
当前,全国上下正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新一轮的改革走向深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发,标志着全国教育战线的深化改革拉开了大幕。今年暑假,学校召开2014年暑期工作会,深入讨论了《江汉大学关于深化综合改革的意见》、《江汉大学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及《江汉大学关于加强学生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教育教学、产学研机制、学院管理、人事管理、干部和人才工作、财务和资产管理、后勤管理等8个方面的改革任务,吹响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奋进号角。学校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既是改革目标、内容的应有之义,其本身也是推动学校改革走向深入的主力军。当前,学校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下一步,学校将从综合改革的整体目标和要求出发,就加强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适应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提出具体的任务、目标和措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原则。
“师德为先”,首先是要倡导全体教师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今年的教师节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就是要求广大教师要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等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智慧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就是要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以学校深化综合改革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养、职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的内容;不断规范和完善师德考核、监督、奖惩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完善高校科研学术规范,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制,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师德建设的长效和规范。
“教学为要”,就是要突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教师教育学生,一靠知识、二靠方法、三靠品德。三者不可或缺。是否具备先进的教学方法即是教学能力的体现。突出教学能力建设,就是要搭建教师沟通、交流、帮扶、发展的平台,加强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咨询,推动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同时要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助教制度、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等措施。
“科研为基”,即科研一要服务于教学,二要服务于社会。科研是教学的基础。科研成果能够为教学提供最新的内容,科研过程中的思考能够成为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学校一方面要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通过科研掌握科技和学术发展的最新趋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引导广大教师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来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通过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或者技术入股等方式与社会企业、院所开展合作合作,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支撑地方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平台,为地方、区域创新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报评论员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