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校党委书记谭仁杰出席研讨会并作重要讲话。教务处副处长李建民和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督导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职工共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教学工作是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课程建设是教学中心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研讨会上,刘建新副院长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两年多来课程建设情况。据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本、专科生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3门校级公选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和全校研究生3门公共课。学院先后制定了《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奖励的规定》、《关于教学奖励的规定》、《关于听课评课的规定》、《师德师风模范评选办法》等10多项有关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开展了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评选活动。刘利教授主讲的《中国周边外交热点问题述评》课程被列入2014年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为学校填补了课程建设空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校级精品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学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精品课程。最近一个学期,全院所有教师的学生评教得分都在90分以上。学院现有教授12人,1人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湖北省高校首届“十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5人先后获学校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学院获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和“精彩课件”三等奖1项,获武汉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各课程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课程建设经验和下一步建设目标与措施。随后,老师们踊跃发言。闵杰、朱春燕、王晓云等老师就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开发、以研促教、教学效果评价等问题发表了很好的见解。肖启庆教授代表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就课程建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教学研究,二是加强课堂管理,三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李建民副处长代表教务处发言,强调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进一步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完善课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李腊生院长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言,认为课程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教师对自身要有更高要求,首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还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谭仁杰书记自始至终边听大家发言边做记录,并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在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四点要求。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释放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专业学生人生的“总开关”课程,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极端重要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加以统筹推进。二要着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善于利用和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成果和发展成果,不断拓展、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要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密切联系当前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深度开发课程资源。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组织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整体提升教学效果。要认真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实践教学的方式、时间、组织、考核和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评价等方面要同步推进,协同落实。应鼓励开放、灵活、与时俱进的考试方式方法,建立完善的考试评价体系。三要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过硬、师风优良、术业精湛、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坚守思想政治底线,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性、方向性和敏感性。要倡导教学相长、教研相长,不断改善、优化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履行好所肩负的教学责任和育人责任。四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各职能部门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既要严格督导,又要热情帮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使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