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结束了“读书狂人”的“饥荒”状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24浏览次数:1967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结束了他的“饥荒”状态
蔡甸“读书狂人”16个月看349本书
他的目标是几年看完江大图书馆3楼的书,“再向一楼进军”
 

    余凤武父子每周末的图书馆“寻宝”之旅

    制图 张琛

    余凤武每周成为江汉大学图书馆的常客。记者李子云 摄

    记者陈浩然

    16个月共借阅书籍349本,平均每1.38天读一本书。昨天,江汉大学在统计整理社会读者借阅信息时发现,自2008年该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以来,社会读者中出现了一位“读书狂人”。“虽然也有其他读者的借阅量达到200本,但是普遍的办证期都超过了三年。”江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玉莲说,这位“读书狂人”名叫余凤武,2012年暑期在江汉大学办理了图书借阅证,他借阅的书籍主要集中在教育、社科和文学领域。“从借阅数据资料中看得出来,他借阅的书籍都很系统,比较有针对性,是认真阅读过的”。

    据了解,武汉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市民开放,据现有统计数据来看,余凤武的借书量也高居社会读者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武汉“读书狂人”。

    特别珍惜读书的机会

    12月6日,星期五,一个周末的下午,记者在江汉大学图书馆见到了刚借完书的余凤武。48岁的余凤武是蔡甸区莲花湖中学的一名科学课老师,头发些许花白的他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灰色的外套和黑色的西裤显得十分朴素,肩上背着个鲜亮的橘色小旅行包则显得有点突兀。见记者奇怪的眼神,余凤武拍了拍包笑着说:“这可是我每次来借书的重要装备,不仅能装水杯、钱包,还能装十多本书呢。”

    记者试着拎了拎余凤武的“借书专用包”,上手感觉有些沉重。“一般只有周末才有时间来,所以一次就要‘屯’好一周的‘粮’。”余凤武说,这一包书大概有十几斤,每次背着它往返蔡甸和江汉大学之间,刚开始还觉得有些重,“现在早已习惯,全当锻炼身体,还挺有效,现在去买菜拎那么多东西都觉得好轻松。”余凤武笑道。

    提起为什么喜欢看书,余凤武说,是因为求学经历让他特别珍惜读书的机会。余凤武1984年毕业于重庆石油学校地球物理专业,中专毕业后在蔡甸区综合中专担任专职教务员。1989年,自大学毕业后就没停止过学习的余凤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教育学院物理系,参加函授学习。“那时哪像现在有这么多读大学的机会,我这个本科文凭可是用了9年才拿到啊!”余凤武感叹道。

    没书读就是“闹饥荒”

    “其实我们一家人保持阅读的习惯已经有20年了,由于我们夫妻收入不高,买书太贵,身边的图书资源又少,所以以前一直都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余凤武说,很多年前,莲花湖中学图书室的三四百本藏书就已被他“全都看完”,接着,蔡甸区图书馆里近千本社科类的藏书也被余凤武一家先后读完。“刚开始都挑自己喜爱的社科类书来读,一周三四本,读了三四年,喜欢的书都读完了,只好‘饥不择书’地读自己不太感兴趣的书,什么厨艺、美术、机械……只要是没看过的书都看,一家人在‘精神食粮’方面都有点闹饥荒。”

    “我们夫妻两人不打麻将、不钓鱼,我不抽烟也不喝酒。”余凤武说,他和妻子都从事教育工作,平时也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就喜欢在休息时看看书,写写东西。所以一到周末,余凤武夫妻俩就泡在蔡甸区图书馆。由于长期不参加“集体活动”,喜欢泡图书馆,夫妻俩被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戏称为“一对奇葩”。

    找到图书馆就像找到了宝藏

    2012年8月,余凤武从网上得知我市部分高校联合组成了“武汉高校图书馆联盟”,一些高校的图书馆将对社会读者开放。欣喜的余凤武立刻带着儿子来到离家最近的江汉大学图书馆,办理了两张图书借阅证。“当时真是觉得自己找到了宝藏。”于是余凤武和儿子从那时起每个周末都会到江汉大学图书馆来,“这才算是让全家人结束了读书‘闹饥荒’的状态。”余凤武开玩笑道。

    在余凤武的带动下,儿子余广益也成了个“读书狂”。记者发现,在江汉大学社会读者的排行榜中,余广益以166本的借阅量排在第4位。今年毕业于武昌职业学院机电专业的余广益从小就喜欢文史,“我上学时一大半的时间都待在图书馆”。余广益说,大学期间怕上网浪费时间,自己就没带电脑去学校。久而久之,余广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看书的速度也大大提高。到了大学最后两年,余广益进一步增大了阅读量,“那时我平均每天读四本书,除开寒暑假,两年下来读了一千多本。”不久前,余广益考取了武汉站站区办的城管员,“以后可能没那么多时间看书了,但是这种阅读习惯我肯定会坚持下去。”

 

来源:武汉晨报

http://whcb.cjn.cn/html/2013-12/14/content_5263189.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