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革的东风吹遍校园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刘晓明
三十五年前,改革开放的旗帜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引领着中国迄今三十多年的发展方向。今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中国的改革走过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又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重大战略部署出发,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改革,而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同时强调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其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发挥好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观点,从而反映了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三中全会,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从建立、完善到深化的发展道路。《决定》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当前,江汉大学正处于“完成十二五、谋划十三五”、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正致力于从外延到内涵发展模式的转变,面临着许多改革发展过程中亟待破解的矛盾、问题和障碍。改革任务艰巨而繁重,发展形势严峻而逼人。
三十多年前,江汉大学沐浴第一轮改革的春风,曾经走在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前列,率先提出并实践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办学理念和举措,“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打破了高等教育固有的办学模式;“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要强”、“早期实习、多次实习”,“着力打造应用型人才”,突破了高等教育传统的培养目标;“按岗位设置专业,按要求设置课程”,瞄准社会的需要,致力于服务社会,使高等教育走出了象牙塔;等等。这些改革思想举措被社会和各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和赞誉,得到了全国各城市高校的广泛认同和借鉴,是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与我们今天“立德、致用、兼容、创新”的校园文化一脉相承。当前,我们既面临着来自全国同类高校突飞猛进发展的压力,又面临着来自同城市属高校后起直追的挑战。我们必须看到,学校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譬如,学科专业水平还不高、优势不明显;科学研究能力还不强,有影响的成果不多;服务社会的效能还不高,与社会结合度不紧;办学机制还不活,办学特色不鲜明,等等。加之,学校建设发展的刚性需求与学校现实供给能力的矛盾,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需要我们用更加改革开放的精神推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集结号。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为学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深入转换办学机制,丰富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办学模式,释放办学的潜力和活力,彰显学校的品格和特性;要坚持对外开放和服务社会的道路,瞄准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争取更多的合作项目,全心全意服务地方;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以教学为重点的各方面改革,围绕“三性”培养目标深化改革的意见和措施,创新管理体制,提升学科、专业和科研的竞争力;要狠抓以师资为重点的队伍建设,处理好内培与外引、高端与整体、主干学科与基础学科、硬条件和软环境、教师队伍与其他队伍、业务与思想等方面的关系;要加强民主建设和民生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全体教职工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师生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改革开放需要敢为人先的精神,要有破除陈规旧俗的勇气。只有发扬这种精神,鼓起这种勇气,我们才能实现超越发展,才能实现一流地方性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全校上下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和行动的准备,积极投身学校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让改革的东风吹遍未名山,常伴清源河,沐浴三角湖畔的每一寸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