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放办学・改革创新・健全机制
----五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党委书记谭仁杰
一、必须开放办学
国际化就要开放。即使不搞国际化,现在社会是开放的,世界是开放的,你还不开放?不能不开放!所以必须开放办学。大教育意识、大教学意识和大教务意识的确立必然导向开放办学,必然导向现代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入社会中心,必然导向大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江汉大学只有坚持和扩大对社会的开放,才能及时地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通过吐故纳新,优化其原有的知识体系;才能开阔师生的视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真正契合起来;才能充分地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办学资源,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服务。
在开放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到两个开放,即对内的开放和对外的开放。对内的开放就是校内的专业与课程要开放,校内的资源与条件要开放,校内的人、财、物要服务于学校全部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工作,要能够资源共享。在一所大学里,我们的院系、学科、专业既然是追求最有助于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向,那么就必须建立多元的、开放的而且是自我开放的体系。
对外的开放就是向社会开放,向校际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当然,这种开放有多种路径、多种方法,既有理念的、观念的,也有运作层面的,既有教学的、科研的,还有其他工作层面的,等等。
二、必须改革创新
一要树立“要改革”的勇气与信心,坚定改革信念。一方面不能折腾,但另一方面还得改革。改革不等于折腾。对学校而言,改革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旧的,或者是已不适应现实需要,阻碍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意识、体制、方法和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必须从观念上提高对改革的认识,坚定改革信念,树立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勇气和信心,必须以大视野、大胸襟、大气魄着眼于时代、着眼于世界,跟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要确立“真改革”的态度与决心,推动改革实践。任何改革都会面临困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定的“三性”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可能今天说了,明天“三性”就实现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不是“三性”,也不是我们说了算,要社会说了算,要未来说了算。有时候改革的艰辛会使人产生畏惧,或者就使改革停留在口号、观念的层面。一谈到困难,感觉到有问题了,不敢改了。但是,不改是不行的。看准了的,作了决策的,就得朝前走。最终就像一场马拉松那样的,不是起点你做得多好,而是终点你达到了没有,也不是一个马拉松结束了就没有了,第一届马拉松、第二届马拉松,再来,再到一个终点。社会发展如此,人类进步如此,学校的发展同样如此。一年一年,一届一届,招生、培养、就业,这样往复,学校就有了自己的历史,就有了自己的积淀,就有了自己的发展。
三要树立“真实效”的目标与尺度,保证改革实效。改革没有实效,那就是折腾。在改革中,改革的核心内容永远是“改什么”和“怎样改”的问题,但是,改革的真正落脚点都不在这上面,在哪儿?就是实效,就是有没有效果,达没达到改革的目标。
三、必须健全机制
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关键靠机制。对我校而言,要在建立健全三项机制上狠下功夫。
一要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分级负责制,学校主要党政领导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教学主管部门负责人依次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负直接责任;各学院党政一把手对本单位承担的教学质量负主要责任,教学副院长对分管的教学工作负具体责任;教研室主任、主讲教师承担职责范围内的教学质量责任。要经常研究教学工作,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同时,要利用宣传舆论阵地,宣传教学工作的成果和先进事迹,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要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如何服务并保障教学运行工作是学校职能部门及教辅单位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学运行管理是教学工作中项目最多、内容最复杂、不确定因素最多的一个管理环节,要从分析教学运行服务与保障工作入手,积极探讨并不断丰富学校教学服务与保障工作的主要形式及内容。要坚持把教学基本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教学设施建设,加大对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力度,加强教学投入,确保满足教学需要。
三要健全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明晰学校和学院的关系,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校院两级人、财、物配置体系,赋予二级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强承担实习实训、对外交流等部门的人员力量,努力做到职责明确、结构合理、运转高效。制订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渐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制定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工作奖励办法,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