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材-课堂-实践----三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5-24浏览次数:2918

 

论教材・课堂・实践

 

----三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党委书记谭仁杰

 

 

  

一、必须优化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中国的教材有其独特性。我们讨论教材,就是怎么优化教材体系,优化教材结构,优化教材内容。教材的选用必须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坚持以质量为标准,择优选用,遵循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发展性原则。一个专业、一个学科里面,哪几门课程是必须开设的,哪几门课程的教材是必须选的,包括一些经典的教材,包括一些原版的教材。说老实话,一个学生在他的专业里面,有一两本经典的、原版的教材读好、读透,受益终身。怎么选教材?选的教材一定是体现基础性的、很成熟的、很经典的知识,但是光有这一点还不够,还要有知识的系统性;光有知识的系统性还不够,还要有最新的知识,一定要给学生最新的知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课堂上还要有一些争论性的东西。课堂组织、教材选择关键是看有效的内容和内容的有效选择。

 

二、必须抓好课堂教学

 

在现代社会,科技和信息以及传播手段的进步发达,使全世界的高等学校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把学生留在课堂上?过去把学生留在课堂上,是很好办的,三点一线――寝室、教室、食堂,爱学习的人还有图书馆,还有新华书店。现在没有三点一线了,时间、空间、手段全部改变了,你不变都不行,你想变都来不及。在全球范围内,现在通过网络已经建立起没有围墙的大学,世界各个大学的教育资源都可以在网络上共享。

但是,课堂教学仍然是大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仍然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的组织形式。这方面我们如果做得不好,是没有办法把学生留在课堂上的。因此,必须改革。我相信,如果一门专业课或者选修课有ABC三位老师在竞争性地教学,一定有老师的课堂人多多的,一定有老师的课堂人少少的。过去,武汉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学生有两个星期的选择权。试听啊,选啊,老师们得适应这个。说老实话,即使学校不要求搞改革,老师们都一定要想着搞改革。不然的话,没人去听课啊。当老师没活干了,还怎么当老师呢?当不了。所以,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事情不是学校一定要压着老师去做,老师同样应该主动去做。当然,课程改革并非有唯一标准或者模式,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教师应有不同的符合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模式等,但课堂组织工作、课堂环节、课堂教学必须抓。课程改革最突出的问题还是课堂组织模式、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提供的平台和手段。

 

三、必须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知客观世界、提炼客观规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加强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措施,构建系统完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把课堂搬到企业,不仅需要实习岗位上一对一的指导,更需要在实习阶段进行彼此的交流,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企业实习师傅之间的互动、企业课堂与学校课堂之间的互动。要带着问题实习,通过企业课堂研讨和解决问题,通过企业实习实训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正确应对这些挑战,要进一步巩固实践教学工作已取得的成绩,找出还存在的薄弱环节。各学院要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上跟社会、跟企业对接,特别是大四年级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课堂组织方式要更多地听取企业或用人单位的意见,加大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堂组织和课程讲授的工作力度,企业生产知识及实习实训导入学校人才培养,学校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导入企业生产实践,解决好专业教育与现代社会新科技、新工艺、新的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使学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能较好地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推行完全学分制,实现课程模块化设置,需要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包括开发和利用企业优质资源,需要多元化、多样化的课程模块教学和课堂组织方式,从而导向更大的就业空间和更多的就业选择。既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知识转化和理论应用,更要重视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劳动态度和工作表现,必须从企业的反馈情况来检视和改进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薄弱环节。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