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学校暑期工作会上,杨卫东校长对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阐释,提出了我校人才培养的“三性”标准,即“应用性、创造性、国际性”。为使广大师生对我校目前围绕“三性”办学理念开展的各项改革措施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校报记者采访了杨校长。
“‘三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学校整个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改革。是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对我校培养人才目标的重新定位。”
问:您在去年的暑期工作会议上曾经就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做过一个重要的讲话,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创造性、国际性的办学目标,请谈谈“三性”提出的背景?实现“三性”有哪些关键要素?
杨校长:提出“三性”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方面呈现的一些弊端。首先是学生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远离社会、远离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更不强,不能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其次是应试教育导致的学生记忆力强,原创力不足。我国现在在许多方面是大国,但不是强国,其根源是我们的原创技术太少,因此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高校的使命;第三是我国现有教育通常的视角着眼于国内,有很大的局限性,使得学生没有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很难培养出国际性人才。我国加入WTO后,国际间的交往频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人,更是一个世界性的人,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街、一个区、一个省,面对的是一个世界,这就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要有国际视野,要培养国际性的人才。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能走部属院校的老路,我们必须从传统的精英教育中走出来,另辟蹊径。提出“应用性、创造性、国际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短板”,也是基于社会需求现状,更是基于江汉大学发展的现状。我们有理由相信,坚定不移地沿着“三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走下去,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实现“三性”的关键要素涉及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队伍建设、教材教法以及教学制度的改革等等。 “三性”的提出,是对学校整个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是对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高楼深院、在教室课堂培养不出应用性人才。”
问:您一直强调应用性是我校人才培养的立校之本,那么,您认为我校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应用性教育?
杨校长:应用性教育的根本在于我们必须和社会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在高楼深院、在教室课堂培养不出应用性人才,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强对理论的理解,才能锻炼应用能力。应用性人才培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夯实实习基地。我们有很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应该称之为实践教学基地,它是一个教学基地,要有教和学。我不主张将实习变成一种单纯的顶岗劳动,学生应该是带着问题、带着课题去学习,而不是单纯的身体锻炼。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不会成为廉价的劳力。二是要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德国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这主要得益于他们的教育,他们有一种教育模式叫做“双元制”,我们现在也在学习和推广这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让学生进校后一学期在校学习,一学期到企业实习,如此交替直至毕业,学生都是带着问题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学习,由此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能迅速上手。所以如何能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深入企业实践,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一个很关键问题。三是要根据企业需求对我们现有的教材和课程进行改革,使之更适合企业及社会的需要。四是要把企业的研究所引进来,和企业开展合作,一起研究和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五是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如果我们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是培养我们现有的教师,使之从单一型变成双师型;另一方面还要聘请一些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来担任我们的教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更自由、更自主地学习。”
问:我校提出培养创造性人才,您是否考虑要向旧的教育制度挑战,如果是,您将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杨校长:钱学森之问对我国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即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对我们教育体制最大的挑战。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是要进行学分制改革。为什么要实行学分制?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终身,很多学生都是在学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武大老校长
说到创造性,我还有一个观点,培养创造性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技能教育,要使学生在学校打下一个厚实的根基,从知识的整体性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不赞成将大学生培养成很窄的专门人才,即使是专门人才也应建立在广博知识构成之上。
“使更多学生开启国际视野,能较早地以世界为舞台思考问题。”
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校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提出人才培养具有国际性无疑是高瞻远瞩的。国际化意味着创新与合作,要让学生的视野具有国际性,学校必须要给师生提供资源和平台,对于这一点,学校有什么样的考量和安排?我校在自己的平台上如何去让学生具有国际性的意识和思维?
杨校长:进入WTO以后,中国融入世界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的教育要能够应对这种变化的形势,使学生不再是一个区域性、地方性的学生,一定要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生,才能够立足于世界。目前学校将推行这样几个做法:一是加大外籍教师和具有国外学习经历教师引进的力度以及本校教师出国交流、培训的力度;二是各学院都要和国外的大学建立联系,探索合作办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走出去,我们提出研究生必须要有一个学期以上的国外学习经历,要求每个学院都要与国外大学开展2+2、3+1等模式的合作,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国际化;三是在课程设置、教材上进行改革,要与国际接轨,让更多学生能够用国际的视野、国际的眼光、国际的理念、国际的惯例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让学生能够较早地以世界为舞台思考问题。当然,作为城市大学,我们学生的外语能力较强,这也是我们培养国际性人才的优势所在。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武汉地区的一个国际性学校,在国际性、开放度方面走在武汉市、湖北省的前列。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三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根本方向,也是全校工作的中心,今后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将围绕它来展开。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步一步、脚踏实地,10年、20年或是50年后,我们一定会在中国乃至世界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培养“应用性、创造性、国际性”人才的知名大学。
采访结束后,杨校长还对校报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