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血点亮青春――记我校“2011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获得者宋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5-23浏览次数:1148

 他,是武汉血液中心的常客,3年多来,他23次去该中心无偿捐献成分血,从中提取的45个血小板挽救了45位高危病人,相当于捐献出9200毫升的全血。因此事迹,他在“2011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中荣获 “年度奉献人物”称号(校报4月30日第243期一版报道),他就是我校化环学院学生宋斌。事迹传播开来,在校园引发热议,为师生所称道。 “一直瞒着父母老师,怕他们担心。”3年中,他一直坚持,从未张扬,亲人老师同学无人知晓。这样执着地献血,为什么? 坚持无偿献血,用青春热血书写奉献之歌的宋斌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报近日对此进行了采访。

 

寝室的好伙伴

“他很勤快,肯吃亏。”“他待人真诚。”“他乐于助人,不图回报。”……看到笔者来访,宋斌同寝室的同学纷纷抢着评价道。张胜同学告诉说,宋斌对大家很照顾,做清洁、打水、交水电费等事都是他这位“室长”代劳了,或是因为他是班干部,常看他忙出忙进的,总有人到寝室找他帮忙。“一次下大雨,我和几个同学被困在图书馆,还是联系上他带雨伞来送我们回寝室的。”郑德志同学说。“我电脑出故障了,也是他帮我修好的,和他一个寝室真是很幸福!”梅超同学笑着表示。“都是些小事,大家一个寝室都是朋友。”看上去朴实腼腆的宋斌在一旁有点不好意思。而对于无偿献血缘由的提问,也只是简单回答“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帮助的”。

宋斌家在新洲农村,家庭经济十分困难。90高龄的奶奶疾病缠身,需要药物维持,父亲90年代下岗后因健康原因一直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姐姐治病花去了家中的积蓄,母亲右手曾粉碎性骨折,行动不便,但她还是独立支撑起家庭的重担。善良、质朴、勤劳的母亲成为宋斌的表率,使他从小养成了刻苦努力、坚强乐观的优秀品格,也懂得了如何为父母分忧,如何自强自立。父母劳作时,他就在家学着做饭,并送到田间地头,尽可能承担一些家务事。乡亲们对他家也很照顾,农忙时帮忙收割,有什么事也是尽力解决。

“在家乡,大家都是相互关照着,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我能够上大学,我一直想,除了还上学费,我还要以自己的方式来回报国家、社会。”宋斌如是说。或许,因家庭困难受到乡亲帮助、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上大学,从小感受到他人与社会温暖的宋斌比别人更加懂得感恩,所以用帮助他人的方式予以回报。

 

同学们的好班长

2008年,宋斌成功考入化环学院,带着无限憧憬与梦想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学院老师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常与他谈心,鼓励他努力上进,指导他做好学生工作,培养锻炼他的能力,使他渐渐地成长起来。他几次获得国家助学金,家庭经济负担得以减轻。在他成长的记忆中,是老师关心着他、培养了他,所以他努力学习、踏实工作,怀着感恩的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他进校初就担任班级生活委员,热心服务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他管理班费精打细算,每次使用都细心地记录在册,令同学们敬佩有加。一次,需要采购实验服及运动器材,学校附近卖得较贵,宋斌就利用周末特意到汉正街购买,不熟路的他费了几个小时才找到有卖实验服的商店。他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只觉得小腿酸痛厉害,脚底磨出了血泡。不善言谈的他又与商店老板讨价还价,最终因为真诚感动了老板,以最低价卖给他,为同学们节省了220多元钱。而他早就统计好了每位同学的尺寸,所以买回来的实验服大家穿着都合身、得体。 

为了更好地为同学服务,宋斌克服自己不够自信且不善言谈的缺点,在全班同学推选下勇敢地承担起班长的职责。他先后两次协助老师组织外出实习,组织春游、外出参观等活动。参观博物馆时,他为同学们排队领取入场券;去红安考察的路上,他为晕车的同学递上药……在担任班干部期间,宋斌以各种方式为同学们服务,同学们有需要的地方,就有他奉献的身影,他的爱心印在大家心里。

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责任心和细心。为加强班级管理促进班风学风建设,努力打造团结互助的学习型集体,宋斌仔细整理收集所有科目的复习资料供同学们参考,让大家能更加高效地复习。在他的影响下全班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奖学金获得比例由30%增加到36%,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增加了6人,他自己也连续3年获校级三等奖学金。

“担任班干部,为同学服务,是老师和同学对我的信任,虽对我是很大的挑战,但我一直努力去做好。”宋斌就是这样,怀着感恩的心,尽职尽责用心工作,来回报给予他帮助的学校、老师,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成长,能力得到提高,更加自信。

 

血液中心的常客

说起第一次无偿献血,源于宋斌在大一时参加的学校“阳光青年志愿者协会”,他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将爱心付之于行动,在实践中提高了志愿服务的意识。在协会充满爱心的氛围熏陶下,他很快就爱上了这个温暖的组织。2008年11月他参加了协会举办的无偿献血知识讲座,这次讲座极大地震撼了他,了解到成分献血的意义,听了介绍,看到很多无偿献血无私奉献的人们留下的感言后他深受感动,下定决心要参与无偿献血,并很快到医院做了系统的体检。

合格的检测结果出来后,在2008年12月份,宋斌开始了第一次献血,从此就没有间断过。每一次献血都得在献血台上躺1到2个小时,血管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他就用握压力球来缓释,可依然会出现手酸麻的感觉。第一次献血后感觉不适,后来的几次他强忍着,渐渐地就适应了。3年时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对此,宋斌表示也有过懈怠的情绪,“可是一想到有那么多急需用血的病人,自己多去一次,就能多帮助一些人,我也就一次又一次走进血液中心。”每次来回需要3个多小时,在献血后回来的车上,他还常是一路站立着。起初,他没有告诉父母老师,同学们也不知道,他的爱心之举不留痕迹。直到2010年12月他获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他的事迹才被大家得知。而对于别人劝他不要再献血的善意劝说,宋斌则回应:“我现在身体健康,能够献血做点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事,我觉得没什么。”  

从2008年12月开始,宋斌平均每月去一次血液中心,有时是血液中心跟他电话预约请求援助。一次有个病人凌晨两点要做手术,急需成分血,接到电话后,宋斌马上赶了过去,及时挽救了病人生命。他出入血液中心无须证件,门卫都知道他是这里的常客。他所献成分血使用记录都通过系统以短信的形式告知他,所以每次宋斌收到短信都很快乐,因为他知道又一个得救的生命体内将流淌着他的血液,他人的生命得到挽救。

“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坚持下来,而且不图任何回报。”宋斌如此诠释他对“奉献”的理解。3年多来,他多次踏入血液中心的门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挽救垂危的生命,用自己鲜红的热血架起了爱心的桥梁。先后获得我校“道德风尚奖”, 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校园‘大爱之星’”、“2011年度感动江大人物”等荣誉称号,这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的鼓励,鼓励他在奉献爱心的路上坚持下去。

近日,宋斌又以363分的好成绩考上我校研究生,并入选“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热心工作,无偿奉献爱心的宋斌,院有关负责同志说,“在当今时代,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坚持无偿献血,这种奉献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更多的学生学习。”奉献就在我们身边,宋斌用他的朴素行动诠释感恩,用热血点亮自己的青春,成为我省大学生学习的楷模,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未来,在感恩与奉献中会走得更好、更远。赵明 通讯员 杨绪军

 

:6月14日是世界无偿献血日,目前很多人对成分献血有误解,加上成分献血比一般献血更繁琐,愿意主动献出成分血的人很少。据报道,2011年12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捐献成分血时表示,“我国血液和血液制品供应面临严峻挑战,身体条件好的人应当积极参与献血。”其实成分献血在捐出血小板后48小时内就可以恢复到采血前的水平,比献全血的恢复时间短得多。而对于失去大量鲜血的人,如果千篇一律的输全血,不但不能得到所需要的血液成分,其他血液成分也发挥不了作用,而且会因血容量增加而导致心脏负担。这个时候成分血就能够起到止血、凝血、修复血管的作用,不但能使伤口快速愈合,同时也能使血液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笔者希望通过宋斌同学的事迹,使大家对献血知识有一个正确了解,积极参与到成分献血中来,为社会、为他人作出一点贡献,奉献一片爱心。

图为宋斌在血液中心献血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