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东校长在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开营仪式上的讲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9-09浏览次数:3382

 

 

 

 

 

 

校长 杨卫东

20119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官,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三角湖畔隆重举行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开营仪式。首先,我代表江汉大学全体师生,对新到来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承担此次新生军训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的首长、教官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新生朋友们,今天是一个值得你们永远珍藏的日子,是你们人生征途的里程碑,是最蓬勃、最浪漫、最纯真、最热烈的大学生活新的开始。

新生朋友们,谢谢你们首选了江汉大学,加入了江汉大学这个大家庭。我要自豪地说,这是你们在人生关键时期的一项正确选择。江汉大学不仅有绮丽的校园、完备的设施、雄厚的师资,更有良好的学风、学以致用的传统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从你们这届起,我们将对本科生实行完全的学分制,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制度,让你们的个性充分张扬,让你们的学习充分自主。我相信在未来的大学生活里,你们将用勤奋、自信、热情、杰出来证明你们今天选择的正确。

同学们,今年1016日是江汉大学合并组建十周年。为了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树立全校师生必须遵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学校在广泛征求全校师生和校友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我校的校训。这就是“立德、致用、兼容、创新”。这八个字,是新的历史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和追求的方向。我希望你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把它铭刻在心。

“立德”是做人的根本。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学以立德”,要求我们把学习当成一种追求高尚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的途径。“人以学而立,立以德为先”,立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说,晋国范宣子问来访的鲁国大夫叔孙豹:“古人讲‘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他说像他家从舜以上世代为官,直到他现在在晋国执政为正卿,可以算不朽吧?叔孙豹说:这是世袭爵禄,不能称为不朽。所谓不朽,有三种层次,最高层次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这个故事流传了2500多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为有志之士完善人生的最高目标。

所谓立德是指道德方面的成功;所谓立功,是指某项事业方面的成功;所谓立言是指某项学问方面的成功。除极少数人外,通常一人很难同时达到三不朽的高峰,因为,立功需要各种机遇,所以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拿破仑的;立言需要才气和灵气,因此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爱因斯坦的。惟有立德,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执着,就可以成功。

有人说,立德是人生的顶级目标,很难达到。其实,最难的事往往是最简单的。关键在于坚持。譬如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贴乱画、不乱穿马路、不乱翻护栏、不乱停乱放,这些都是最简单的事情,只要你坚持做到了,你就维护了公德;譬如说,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只要你坚持做到了,你就完善了私德,譬如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要你坚持做到了,你就成就了大德。立德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大学时期是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我要求大家,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不断地、精心地去培养良好的德行。有了立德这个基础,才能更好的建功立业,著书立说,实现你们人生的三不朽。

 “致用”是学习的根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学以致用,通过学习,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致用”承袭了明清实学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经世致用学说思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体现了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反映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

“致用”是提高能力的学习之道。《耶鲁1828年报告》是一份对美国本科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报告,至今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报告提出了两个非常深刻的概念:思想的“方法”(discipline)和“内容”(furniture)。所谓方法是指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所谓内容就是指各个专业的知识。报告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将不断地过时,淘汰。因此,学习的方法,行动的能力远比知识重要得多。反省我国的教育,我认为最大的弊端是注重“内容”而忽视“方法”。主要表现方式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学生则从书本到书本,靠死记硬背来获得考试成绩。这种教育带来两大后果,一是学生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但是,缺乏创造力。我国目前已是教育大国,却至今没有取得一个诺贝尔奖,为什么?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创造力不够!二是学生具有丰富的书本知识,但是,没有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才能独当一面地工作。“致用”就是要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

“致用”承接了江汉大学的办学传统。我们现在的江汉大学是由老的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的。这四所学校都把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作为办学的方向,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要将这些传统发扬光大,打造成江大的特色。

“兼容”是兼容并包的缩写。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最早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他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正是兼容并包的思想使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为中国开了现代教育之先河。

“兼容”是学术繁荣的前提。每一个学科、每一个门类都有许许多多的流派,正是这些流派的相互切磋,相互争鸣,才导致了学术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学术流派不多,思想较为保守,究其原因,中国历史中大多数时期对学术思想缺乏兼容性。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各朝各代不时兴起的文字狱等等。要创造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必须具备兼容学风,像毛泽东主席曾经提倡的那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兼容”是一种境界,一种治学方法。只有兼容,才能尊重与包容诸子百家,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兼容,才能博采众家之精华,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只有兼容,才能促进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伏尔泰有一句名言:“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就是兼容的精神。

“创新”是近几年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大家知道,在全球的竞争中,最终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对此,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尽管我国取得了30年的高速发展奇迹,但是,我国高投入、高耗能、高产出,靠劳动力价格优势,吃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不可能长期维系。在我们身边有一个例子,日本在上世纪50-80年代取得了高速增长的成绩,发展模式和我们相类似。但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中速度不断下滑,一直落后于美国,什么原因呢?因为它缺少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动机。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有发展,反之,则会被历史抛弃。大秦帝国为何二世而亡?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秦朝从战争到统一,治理国家的方法却没有变化和创新,这是它快速灭亡的原因。

巴尔扎克说过:“只有超人的天才才会像蛇一样自我更新。”其实,超人的天才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你能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培养创新习惯,首先应加强独立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哲学的角度讲,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我们对既有的知识和结论不应倚重于机械式的学习,而应立足于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要养成无论何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凡是创新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凡是创新都是基于对传统理论、方法、定律批判思维的结果。因此,培养独立批判思维能力是我们提高创新力的重要方法;其次,要培养标新立异的精神。标新立异在中国的词汇中多含贬义,因为它常常会危及正统文化。但是,标新立异是创新的灵魂,没有标新立异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其三,要培养跳出窠臼的能力。我们的很多研究不能有大的突破,是因为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要我们换一种方法,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我们就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创新是年轻人的专利。年轻人有三大特点,一是没有思想束缚,“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说敢干,敢于挑战权威;二是反应快,对新思想、新科学、新知识接受能力强,是世界新潮流的领引者;三是富有激情和旺盛的创造欲,具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执着精神。这些特点决定了年轻人的创新性。当然,创新是建立在广博厚实的基础上的,没有厚实的知识为基础,创新就是空中楼阁,就没有生命力。

江大是一所年轻的大学,她拥有年轻的所有特征,虽然少了一些文化的积淀,同时也少了一些历史的包袱,江大有创新优势,有创新文化,这是我们立足于世界大学之林的法宝。

同学们,新的大学生活开始了,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请你们记住这8个字:“立德致用兼容创新”。实现美好理想的希望握在各位自己手中。我和全校老师衷心祝福大家,愿你们在江大编织出人生中最美好最灿烂的锦绣华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是本专科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军训。是锻炼思想、磨练意志的一课,希望同学们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实现思想作风与军事技能的双丰收!

最后,预祝同学们军训取得圆满成功!祝全体教官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