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江大要闻

争“筹”去“筹”历艰辛

时间:2011-06-22 13:53:24浏览:2733设置

“辉煌十年”校庆征文

  1999年上半年,在我正式来新的江汉大学工作之前,我和时任湖北省教委主任的孙德华同志,曾被武汉市政府邀请来校对原所属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江汉大学事宜进行咨询,因为当时我们两人都是国家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记得当时除听取新江汉大学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有关筹建工作详细介绍外,还在原江汉大学图书馆一楼参观了一个反映筹建工作的大型展览。给我们留下的突出印象,一是武汉市委市政府为实施“科教兴国”、“科教立市”战略而组建新的江汉大学,其指导思想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心也是很大的;二是四校合并组建新校的理由,亦即合并组建新校的“必要性”也是充分的;三是在合并组建新校的“可行性”方面,虽然在多个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是距离本科院校的设置,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当时市政府及四校教职工都不愿意四校合并后叫“学院”,而要求称大学。对于更名大学,国务院关于院校设置的条件明文规定与申报本科学院相比,还有某些更高的要求。当时四校尤其是在教学、科研方面所获国家课题和奖励,以及高职称教师人数等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和“硬伤”。

  鉴于此,我和孙主任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条建议,即先争取“筹”建。我们赞成先争取“筹”建主要考虑是如果同意筹建,好比是申报过程中一个人要进门跨进了一只脚,争取时间再努力跨进另一只脚,从而获得成功;同时也符合原四校广大师生干部的愿望,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如果贸然想一步到位,因条件不够遭到否决,又不可能降格以求称为“学院”,而是要另起炉灶,重新申报。我们的建议,当即得到市政府筹备领导小组的肯定,决定采取措施朝“筹建”方面努力。

  1999年国家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审批工作是在湖南长沙的湖南宾馆进行的。在这个会上,对于新的江汉大学来说出现了严峻的形势。在评议新的江汉大学时,引起了激烈争论,赞成通过和不赞成通过的,都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和阐明各自的理由。通过我们反复宣传,但最后还是以多数票获得了通过筹建,这说明当时市政府筹备领导小组的决策,即先争取筹建是完全正确的。

  1999429日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新的江汉大学筹建,新江大的广大师生员工为之欢欣鼓舞,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获得了第一步的成功。

  怎样去“筹”呢?总的来说是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本着改革的精神,加强对学校的领导;按照办大学的标准和要求,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校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尽早实现实质性合并和学校的集中办学,争取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具体说来是要狠抓三大建设和五个统一,把“练内功与练外功相结合”,大力推进四校整合建新校。

  19991111日,我代表学校作了整合动员报告。在练内功方面,学校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首先,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建中共江汉大学(筹)委员会和行政领导班子。这标志着江汉大学筹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又宣布了江汉大学(筹)各管理机构、各二级学院(部)、图书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的任职决定,并请市领导给各学院(部)、图书馆授牌,标志着新校实际性整合阶段已全面展开。 

  其次,狠抓三大建设,即新校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新校建设方面,经过认真选址,确定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第一期征地1620亩,第二期征地400亩。确定的新校整体建设方案,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首期斥资8亿元,并采用“交钥匙”工程的建设方案建新校。经过紧张的施工,一座崭新的大学校园在长江之滨的三角湖畔拔地而起;在学科建设方面,确定了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适当发展高职教育。研究制订了院系、学科专业建设方案,突出了创新型、综合型、应用型的办学特色。统一申报新增了一批本科专业,并与有关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召开了教师建设工作会议,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选送200多名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引进大批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得到改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第三,大力推进五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人事、统一财务、统一规划。这是合并建新校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校新的党政班子建立以后,迅速成立了党政、教务、科研、人事、财务、学生、后勤、设备与实验室、基建规划等9个管理办公室,组建了15个二级学院(部、馆)和1个发展研究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了五个统一。

  第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改革创新,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迎接国务院在武汉召开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

  在练外功方面,学校采取了如下一系列措施:

  一是争取中央领导和中央各部委领导同志多来校视察,请他们多看、多听取汇报,从而多获得支持和理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张怀西、张梅颖同志等一大批中央领导先后视察了学校,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周济等一大批部委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及其他许多省、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先后来校视察,不仅给了全校师生员工巨大鼓舞,同时也看了学校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并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在这方面,学校努力做到热情周到接待,并且尽可能地争取各种汇报机会。比如有一次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和常务副部长吕福源同志来武汉开会,因行程安排太紧无法听取我们的汇报,我们便通过武汉市委市政府联系安排在武汉机场会议室听取了我们的汇报,然后他们登机返京。

  二是开拓思路,实施科教联手与名校支援战略。为了在较短时间内使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高,我们充分利用武汉地区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200012月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签定协议,开展特聘教授、合作培养研究生、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工作。依托各校力量,成立了江汉大学(筹)发展研究院,构建了参与高层次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平台。与武汉市科委、市社科院、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签署协议,在科研立项、联合攻关、出版学术丛书等方面进行合作。还特聘了一批博士生导师担任学院名誉院长,指导各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等,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是争取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和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邀请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张孝文同志、副主任方惠坚等一批同志来校视察并听取了他们的指导性意见。

  四是多做教育部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工作。请市委、市政府,还有当时分管文教的辜胜阻副市长几次给教育部写信,请求教育部按期于20014月派专家组来校考察验收。但教育部因故未能按时派专家组来校。当时全校上下都十分焦急,有的同志甚至风趣地说,去“筹”已经变成了去“愁”,怎一个“愁”字了得!但经过多方面争取,到2001818日,教育部和院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终于派来专家组,由原高教司司长夏自强同志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行对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由于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学校各项筹备工作抓得紧、抓得扎实,完成任务出色,专家组十分满意,给予了很高评价,尤其是新校建设,令他们始料未及。有的专家说,百闻不如一见,要不是亲眼来看,简直不敢相信;也有的专家说,事在人为,你们的筹建工作打了一场漂亮仗!专家组组长夏自强说,这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应当写上一笔!

  专家组的评价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但是年底召开评议委员会的惯例,又让我们忧心忡忡。如果按原来的设置条例,应该说我校已基本达到了筹建目标,有些方面还完成得很出色,但如果按内部掌握的提高了的设置条件衡量,则我们仍有差距。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向教育部写报告,请求新江汉大学合并组建更名大学不再上评议会,按专家组考察意见审批,并且恳请教育部能听取我们的汇报。

  20011116日,教育部终于通知我们安排听取汇报。辜胜阻副市长带领罗友松书记、李进才校长、黄凤凯主任一行去教育部汇报。会议由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吕福源同志主持,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教司等有关司局及处室领导参加。我们汇报了江大筹建工作情况后提出了不再上评议会的请求。在听取我们的汇报和与会其他同志发言后,最后吕副部长作出结论,认为学校(指江大)筹建工作做得是很好的,如果按新修改的条件去要求学校那是不公平的,确定不再上评议会,按专家考察的意见进行审批。发展规划司院校设置处的同志连夜加班起草了《教育部关于同意组建新的江汉大学的通知》(教发函〔2001230号)。喜讯传来,全校师生员工欢天喜地,异常振奋,欢呼新江汉大学的胜利诞生,欢呼武汉市结束了没有主办本科大学的历史!学校还为之举行了中央电视台CCTV走进江汉大学大型文艺晚会,第二年即20021017日学校还隆重举行了庆祝大会,庆祝教育部批准江汉大学组建一周年暨授牌仪式。至此,由原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江汉大学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名誉校长 李进才)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