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年”校庆征文
整合之辣
教育部在批准组建新江汉大学的文件中,明确要求“尽早实现实质性合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抓四校整合的工作中,一开始就提出:实质性合并的显著标志是“四融合五统一”。即学科的融合、队伍的融合、学校资源的融合、校园文化精神的融合;统一领导、统一人事、统一财务、统一规划、统一政策。而“四融合五统一”中最棘手的是四件事。
一是学科专业的融合。学科专业设置是新江汉大学最关键、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我们通过组织干部教师学习认清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紧迫形势;调查了解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大家深刻认识到目前四校学科专业的落后状况,加上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样大家认识到新校学科专业设置如果按四校原有系、科设置,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而且也不能实现“实质性合并”,只能是一个“大拼盘”。形成这个共识后,我们按照“科学布局、创新发展、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立足需求、形成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基本思路,具体设置了十五个学院。再将原四校的有关系、科和教学研究室组合到相关学院,迁入新校时,按新的学院分期分批搬迁。这样,一到新校,就形成了新的学科专业,加大了学科专业融合的力度,促进了实质性合并。
二是校产资源的整合。为了防止在四校合并工作中,有人借机突击花钱,乱发财物,造成学校资源的损失。新江大筹备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并报请市委、市政府及市纪委监察局批准,我们首先对四校的财产状况进行核查模底,内容包括:预算内外收支情况;银行帐户开设情况;固定资产情况;四校债权债务情况;学校房产出租情况等。在核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造册登记,做到底数清楚。接着我们对整合期间的校产资源管理发出严肃财经纪律的通知,对可能出现的违规违纪事项,提出了相应的处置意见。三是机构人员的调整。组建新江大,中层领导班子的配备是最棘手的事。因为按市编办下达给新江大的处级干部职数,我们有200多名处级干部无岗位。另外,许多正处级干部将高职低配作副处长使用。这项涉及干部切身利益的事情,弄得不好,将直接影响学校组建工作的顺利推进。为了做好这件大事,我主持召开了数次校党委会,确定了“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竞争上岗的选拔机制、坚持搞“五湖四海”的选人视野、坚持按程序办事的操作办法、坚持有利分流的优惠政策”,对这“六坚持”又细化了有关事项。我在这段时间先后与200多位处级干部谈心,每天我的办公室门前都有人排队等候谈心,最多的一天谈话达21人次,弄得我声音嘶哑,精疲力竭。由于我们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加上各项改革措施具体可行,特别是许多处级干部从四校合并干部富余的实际情况,体谅学校领导的难处,自觉接受组织的安排。因此,这项改革,我们仅仅用暑期中的43天时间就顺利完成。2002年9月新学年开始,学校各处室、各院所的干部按编制岗位到任,一派新气象。事后,市委组织部有同志对我说:“江大这次机构改革,要下的干部多,难度大,我们预计会有不少人到市里上访。为此,我们还抽调专人做了准备。结果,没有一个人到市里上访,这是我们没有估计到的,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四是思想观念的统一。江汉大学创建之初,由于四校原来管理体制的不同,学校性质的差异等诸多因素,造成思想观念不统一,给新校建设带来严重干扰。为此,在新校规划建设、调整合并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套一套的观念,来统一全校师生的思想,对推动新校建设起了重要作用。现回忆起来,有以下几点。
新江大的四大殊荣:
一是新江大理念:瞄准当今世界教育科技发展的前沿,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努力把江大建成地方一流大学;
二是新江大模式:将管理体制分散,办学层次偏低、学校条件很差的几所大学,通过改革合并,再利用新、老城区土地级差,将老城区分散校园置换出去,到新开发区规划建设一所现代化的新型大学;
三是新江大速度:由市政府责成市城建部门为新校项目建设法人,采取交钥匙工程,学校只负责按建设进度拨款和工程质量监督,一年多就建成一全新大学;
四是新江大形象:以“崇尚科学、知难而进、勤奋实干、开拓创新”为新江大的精神风貌。
这“四大殊荣”,长江日报均以专题作了深度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江汉大学原党委书记 罗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