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感动江大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事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4-14浏览次数:6220

  编者按   我校连续两年推出“感动江大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后,在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今年“2009感动江大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已正式启动,各学院、各单位共推荐了20名候选人,校报特辟专版刊登候选人的事迹材料及选票(排名不分先后)。广大教职工、学生均可参加投票。请师生在20名候选人中选出10名“2009感动江大十大新闻人物”(可少选,多选视为无效票),选票可复印,每人限填一张(必须填写单位、姓名,不填视为无效票),于4月15日前交各基层党委。各基层党委收齐后,将结果装入专用信封封存并加盖公章后交活动组织委员会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投上您神圣而宝贵的一票。

耄耋犹奉献  桑榆照晚晴

  81岁的离休干部、教授、共产党员屠兰祥在她耄耋之年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把自已的遗体无偿捐献给武汉市红十字会。
  作为老共产党员,屠兰祥一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她半生从教,桃李满天下。离休后,仍不忘关注民生。去医院看病,她听到有些重症病人因无法找到合适的器官,不得不放弃治疗时,她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当她得知医学院的学生由于缺乏人体标本,减少解剖实践课影响教学质量时,她下定了捐赠遗体的决心。相知多年的老伴理解妻子的心,坚决支持她的行动,并要和他一起完成这个心愿。有的家人不同意,怕捐了遗体,以后没处纪念老人,屠兰祥说:“活着时为人民作贡献,我们无悔;死后能为社会和他人献爱心,我们无憾。”
  2007年3月15日,屠教授和老伴终于双双拿到了武汉市红十字会、同济医学院遗体捐献登记接收站颁发的“无偿捐献遗体”证书。
  捐献遗体的事情在她居住的干休所传开,许多亲友也开始向她询问遗体捐献的办理程序。屠教授又当起义务宣传员,在她的带动下已有多人办理了申请登记手续,有的正准备加入到捐献的行列。
 

架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赖安・霍恩贝克(Ryan Hornbeck),29岁,英国牛津大学人类社会学在读博士,一个帅气、阳光的美国青年,明亮有神的眼睛、和蔼可亲,自信的笑容是在中国学生眼里的第一印象。
  2009年9月,怀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热爱,通过中国教育交流协会的介绍,他来到了江汉大学。很快这里的优美教学环境和勤奋的学生深深吸引了他,他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着良好教育背景和对工作要求极高的他,为了很好完成每周14学时的工作量,精心备课,有时为了一个课件的图片,会在网上搜索一个多小时。
  作为一个世界名校的优秀博士生,他在去牛津大学前曾经获得过美国四所不同学校顶级研究生项目。共获约35万多美元的奖学金项目,有着很丰富的留学经历的他,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许多想去国外留学的学生会向他咨询一些留学建议,他总是很乐意帮助这些学生。他曾经为一个学生的申请资料,花掉了10个多小时。
  赖安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每周二晚的学校英语角活动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还爱好体育锻炼,常和中国学生去打乒乓球,并参加学校每周四的乒乓球社团。

  秉仁者心 承师者责

         作为政法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的祝学文,承担了多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他也是09级行政管理班班主任。
  祝学文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勤勤恳恳、积极钻研,获得过“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多种荣誉称号。他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年年在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获奖。
  作为班主任,他爱学生、深入学生、尊重学生。他几乎每天都到班上与学生们一起上早晚自习,他所带班级的早晚自习出勤情况一直名列前茅,班风良好,曾荣获“湖北省先进班集体”称号,他个人近几年也连续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2009年还被评为校“十佳班主任”。
  为人师,他尽职;为人夫,他尽责。妻子身患重病时,他精心照顾,并承担了一切家务。在妻子病情好转后,他用自行车天天接送妻子上、下班。尽管家里比较困难,但在学校和学院慰问困难职工时,他又总是谦让,把指标留给更困难的同志。在遇到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时,他也会无偿的资助他们。

求索科研路 埋首勤耕耘

  作为杂交中稻新品种“科优8377”发明人之一的彭海博士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他致力于水稻与豇豆的遗传及表观遗传学研究多年,曾在正大集团负责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他所发明的杂交中稻新品种“科优8377”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另有一杂交中稻新组合参加了湖北和国家水稻区试。
  彭海博士先后发表SCI论文8篇,权威期刊4篇,核心期刊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国家级基金项目2项,由他主持的2010-2012自然基金子项目“水稻同源三倍体基因组甲基化图谱的构建”利用了ChIPchip技术建立水稻同源三倍体全基因组高分辨率甲基化变异图谱。项目研究利用双胚苗模拟自然多倍体,使研究结果更接近自然真实状况;第一次建立多倍体甲基化图谱,为阐明植物多倍体进化中表观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另外,他主持了市级项目2项。2008至2009年申请科研项目经费达160万余元。

冰心如皎月   诚信以待人

  2002年,45岁的杨成香到我校做清洁工,她任劳任怨,一干就是8年。
  杨成香明白学校的清洁工作做好了老师们才会有一个好的教学环境。杨成香会主动帮老师擦黑板,看到掉在地上的粉笔头会捡起来,会打印如“不要在桌椅上乱添乱画”的标语贴在墙上。
  她拾金不昧,在学校工作的8年里,捡了近千部学生的手机和近百个钱包,每次她都在原地等失者来领,或是交给学生办公室,也从没收过失主一分钱的谢礼。
  杨成香也会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学生遇到困难感到压抑时,她会和学生聊天;看到贫困学生生活费不够了,她就主动将自己不多的工资给他们。杨成香说,学生都是她的孩子,她想他们好!
  杨成香本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认真工作,友善待人,以自己的言行,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尊重,现在的她已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为事业倾一脉心香

  顾震宇从事高校教学28年,还是全国最具影响的经管类学科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江汉大学队的总教练,并指导队员们取得过三次全国一等奖。
  他不仅兢兢业业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倾注在了沙盘竞赛的指导工作上。白天,顾老师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训练。晚上,在家备课,为竞赛设计方案、制作工具。整整五年,他一直坚持着超负荷的运转。当学生在比赛中表现欠佳,他会安慰学生,并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事后还会对学生们作更悉心的指导。他常常给学生们讲自己的人生故事,鼓励学生坚持信念,勇敢拼搏。
 “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导师,不仅教授我知识,也教授我如何做人。在我工作一年后发现他的建议都是很中肯的,可以说他是我在大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这是一位已毕业多年的学生在评师网上对他留下的评价。

妙手回春术  大爱医者心 

    在2009年武汉市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医生”评比中,我校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邵永胜同志榜上有名。   
  他是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的青年专家,武汉市卫生局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兼任湖北省普外学会委员、学组秘书,武汉市肿瘤学会委员,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会常委。
  邵永胜同志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团结同志,对事业潜心钻研,不断创新,治学严谨,技术上精益求精,敢为病人担风险,先后为四例在部属医院手术未能切除肿瘤,后又被多家医院拒收的巨大腹膜后肿瘤病人再次手术,完整切除肿瘤,解除了病人痛苦,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他对每一位出院病人发放医患联系卡,方便病人复诊和咨询。深受病人欢迎。
  工作中,他清正廉洁,仅2009年就拒收红包、礼金20余次,退还红包、礼金共万余元,收到锦旗、感谢信或牌匾20余次。
  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他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认真备课,注重教学效果,及时为医学院学生排忧解难,受到学生好评。
  其先进事迹经常受到省市媒体宣传报道。仅2009年就有宣传报道14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育得花香满校园  

      后勤集团花房负责人周信国承担着全校花卉生产、培植和养护工作,他和花房工作人员一起,用双手为学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建校伊始,花房还是一片黄土地,花卉品种不足6个。周信国主动请缨到中心花房工作。他带着5位临时工整理花房场地1998平方米,开荒种花面积达1800平方米。为了节约资金,周信国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工作人员在三角湖边取土,每人一个扁担两个撮箕一把铲,泥土糊住了胶鞋,就干脆脱下胶鞋赤脚上阵,整整20个工作日,共挑湖土近30方。
  暑期里,周信国和员工们负责近3亩的花卉培植养护和校行政楼、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等28处花卉的管理,每日两次浇灌,在校内巡回近5公里,身上的汗水湿了又干。春节前,学校为在校贫困生办联欢会要布置会场。周信国接到任务后,顶着零下5度的气温,冒着鹅毛大雪,奔波于花房与文雅苑之间。联欢会结束后,他又冒着雨雪及时收回花卉,保证花卉在暖房安全过冬,他在回家后却生病了。
  在周信国和花房员工的努力下,学校目前自产自销花卉的年产量达6万盆以上,品种也增加到了53种。 8年来,周信国为学校养植培育花卉15万盆,节约资金10万元左右,给师生创造了良好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生心中的“华姐”

  华秋月,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构造专业的任课老师。她爱笑,只要听到笑声,学生就知道是华老师来了。46岁的她,被学生亲切的称作“华姐”。
  华老师讲课也可称一绝。在课堂上她能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跟同学们讲建筑构件,以便学生尽快的理解知识。 华老师常说,目前的考试制度让学生变呆板了,在学术上,没有年长年幼,师生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她想做的就是恢复学生的灵气。一次华老师为黄陂和新洲的120个村子做规划,她带着20多个学生出马了。在画图期间,同学们几乎是住在J14的城规专用教室,其中的艰辛都有华老师陪伴,是她的鼓励让大家克服了困难。
  做模型时,遇到学校给的材料不够用,是华老师掏钱买的;一次到黄陂、新洲实地勘测,华姐还掏钱请大家吃饭住宿。最后的效果图上,华姐居然让学生们署上自己的名字,这也是让学生们没有想到,看到自己的名字挂在村外,同学们都有些陶醉了。华老师总是想着学生,这种侠气让学生们非常钦佩、感动。

在创新实践中探索前行

  她曾获市高校学科带头人、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先进女职工”、江大首届十大名师等称号,她就是化环学院院长、教授李忠铭。
  她是一位优秀的教学管理者。她狠抓教学质量,学院连续5年获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9年环境工程专业在省专业评估中7项一级指标均为A。她负责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08年评为省本科品牌培育专业,09年评为省重点培育学科。在我校申硕中,她作出突出贡献。
  她也是一位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她曾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研项目3项(经费80余万)。她还积极服务社会,为武石化“首期乙烯化工工艺培训班”、市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等提供科技技术咨询服务,多次获市科协咨询服务先进工作者称号。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他是全院第一位全女生班的男班主任,新生第一次集中点名,他不看名单即可叫出每一位同学名字;他是设立“午间咖啡茶”的心理咨询师;是292个学生的QQ好友、是9个班级QQ群的群管理员;是“白衣天使(护理.影像)教学网”的后台管理员;是大学英语考级、METS一级、二级考级、护士执业资格考证的业余辅导老师。他就是卫生技术学院科研科科长张运利。有着34年党龄,30年教龄的他从1984年起,除97年援藏外,共担任班主任工作25年,送走13届学生。
  他任班主任的班级,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获奖人数、英语考试通过人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人数最多。
  学生亲切称他为“教父”――教学上的父亲。他获得了2009校“十佳班主任”称号。

励志青春 感恩人生  

    人文学院中文071班学生韩金玲出生在一个父母双双残疾的家庭。小学一毕业,她就开始打工求学。2006年,她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但由于母亲的病情和经济的拮据,她只能放弃。2007年,她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校。为筹集学费和生活费,她做过13名学生的家教和16家公司的促销员。两年来,她从没有休息过一个休息日,也没有向父母要过一分钱,每个月还会给父母200元生活费。
  韩金玲学得很刻苦。她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参与了《武汉作家研究》和《汉族人名时代变迁的语用考察》课题研究工作;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多次被评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勤工实践先进个人”称号。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她不忘帮助他人。2009年,她把国家助学金的机会留给其他贫困学生;2009年4月,她和同学们在全校发起“爱心捐赠”活动,将同学不用的旧衣物回收,分发给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还用自己的经历鼓励贫困学生自立、自强。

 挑战自我  力求超越  

         曹雪春,我校外国语学院07级英语专业学生。
  08年经过层层面试和竞争,成为武汉新东方学校助教。面对繁杂的工作和沉重的压力,他告诉自己,这就是社会,强者生存,并一直坚持了下来。经过一次次寒暑假里一轮接一轮的通宵工作,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09年暑假,他终于成为了武汉新东方一个全英文口语营项目负责人。他领导的团队中高手如云,有自华师的英语专业学生和武大的英语研究生。09年他代表我校参加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在赛前只有两天准备时间的前提下,他带着战胜自己的目标站到了演讲台上,向湖北省34所高校的选手和老师展示了我校学子的风采,过关斩将最终战胜了东道主武汉大学获得二等奖。
  在不久前举办的世界湖泊大会上,他代表我校接待参会的外籍专家。他扎实的专业水平和优秀的政治素养得到了参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有爱就有力量  

      王银是一位在厄运面前选择用爱勇敢面对的学子。年少时父母相继病逝,王银和姐姐王朝红相依为命,为了供弟弟读书,14岁的王朝红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到外地打工。2008年9月他考取我校文理学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部建筑工程专业,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然而进入大学不久,姐姐被确诊为十分罕见的“多发性硬化症”。 王银一边为姐姐奔走筹款,一边不言放弃地陪伴着姐姐。他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课闲就买菜给姐姐煨汤,再花一两个小时坐公交车送到医院。更多时候,他晚上在医院守夜,凌晨5时再赶回学校上课。病床上的王朝红看着弟弟为自己的医药费成天奔走,多次表示,不治了,把钱留给弟弟读书。但王银总是坚决地回答:“会有办法的,你的病一定能治好!”
     如今,姐姐王朝红在众多好心人的关爱下得以顺利治疗,王银姐弟怀着无限的感恩,利用闲暇时间,专程返回中南医院做义工,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重症患者,希望以此来回馈社会。

                                                   义助他人  谱爱心之歌  

    6年来她义务照顾残疾邻居,未收一分钱报酬;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得过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她就是生命科学学院08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杨丽。
  杨丽家里经济拮据,一家人的生计仅靠父亲修鞋维持。2003年,搬来一户叫李登财的新邻居,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引起了杨丽及其父亲杨新启的关注。从此,杨家轮流为李登财家服务:换灯管、打扫卫生、买菜、看病……一帮就是6年。从15岁开始,每逢休息,杨丽就去李家,看到地脏了就拖;看到脏衣服就洗……“简直比亲女儿还暖心呢!”李登财夫妇赞不绝口。09年暑假,李登财的女儿李莹莹急需一名家教。正在中影联合公司任兼职话务员的杨丽得知后,毅然辞掉工作,辅导李莹莹。整个酷暑,每天补习5个钟头,事后李登财给她报酬,她坚决没要。而今,杨丽学业日重,但一有空,她还是会去李家看看,帮着做点什么。

                                                         用双手开辟自己的天空

  出生3 个多月,刘述明被诊断为小儿麻痹症。为了治病求医,不富裕的家更加贫困。但贫穷教会了他勤奋,七岁他开始了艰辛求学路。无论刮风下雨,从不迟到、旷课。初二时,父母为他买了一部电动轮椅车。从此,他开始了依靠他自己的求学之路。
  2008年,他进入江大。他靠两个板凳来往于教室。为了减少同学们的负担,他尽量克服困难。他希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虽然行动不便,他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一年多来,他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2008――2009学年度校长奖学金。
  “路要自己去走,我要用双手开辟自己的天空”。这是他常说的话,也是他的写照。

                                                            金牌是这样练成的
  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女子4×100米接力赛决赛中,我校体育学院07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梁秋萍和队友一起夺得金牌。为此,她付出太多。 
  从11岁离开家到钦州参加训练,再到广西体工大队学习训练的10年间,梁秋萍平均一年回家不到3次。她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训练上。为锻炼小腿力量,她每天坚持在高30厘米的20多个阶梯上连跳30个来回,被磨破的训练胶鞋早就数不清有多少双了。后来到了广西体工大队,她自己缝了两个各重2公斤的沙袋,私下在晨跑晚练时绑在小腿上加强训练强度。7年下来,磨坏的沙袋都换了3副。
        她的学习也刻苦,总随身带着《英语900句》,有空就学。
  刻苦的训练得到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她夺得第十二届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200米金牌;2008年11月她夺得省大学生运动会女子100米、200米金牌;2009年3月,她夺得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北京站200米金牌;2009年,她一举夺得全运会女子4×100米接力金牌!

                                                      白衣天使 热血男儿

   喻正浩是我校卫生技术学院高护0713班班长,中共党员。作为一个女生群体的男班长,他始终坚守自律、真诚、博爱的信念开展工作。
  他勤奋学习,做好班上的领头羊,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种奖项。他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做好师生间的纽带。他把学校视为大家庭,竭诚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帮助,与中专的同学共同探索高职考试的备考方法;与大专年级同学一起交流学习经验,把自己的成败与她们分享。不断地真心付出,赢得了女生群体的理解和支持,构建了一个和谐共进的班集体。
  专业学习上的进取,职业理想上的坚守,使他越挫越勇。一个为地方医卫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的男儿,正在职业教育征途中汲取养料,奋勇前进。

                                                       雏燕奋飞  不坠青云志

  周艳是化环学院07环工专业的学生。小时候由于生病,她的双腿落下了残疾,可生活中的她却是那么的乐观、自信而坚强。她努力学习,连续两年成绩名列班级第一,07-08年获校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三好学生”称号、国家励志奖学金,09年成功通过国家奖学金评定,并荣获校长奖学金。
  她不仅学习认真,还投身于各种学生工作中。为了挑战自我,她竞选上了学院体育部部长,任职期间,她克服自身困难,和大家一同拼搏,齐心协力,为学院创造了校新生杯篮球赛冠军、搏击操第三名、乒乓球赛第三名、足球联赛第四名等可喜成绩。她现作为学院兼职辅导员,积极配合老师,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时刻牢记“为同学服务”,起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为学院的学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还参与了学院的迎新晚会、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并获得名次,并参加实践活动,做六城会志愿者,为农村教师培训服务。

                                               勤学奋进  不负韶华

  医学院学生李伟每年都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他获得过校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术成果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还获得过09年首届湖北省临床技能知识竞赛辩论季军、09年首届湖北省临床技能知识竞赛综合成绩优胜奖。
  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李伟还不断充实自己。在学生会工作期间,他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获得过校优秀学生会干部、“校园文化节特别贡献奖”、 06-07年院优秀团员、院文艺卓越贡献奖等表彰。
  他获得过07年武汉钱柜KTV歌手赛第五名, 06年江汉大学K歌之王“最佳新人奖”,07年全国华夏艺术风采大赛湖北赛区金奖,07年百事新星歌手大赛音乐达人冠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