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上午8:30,在校行政楼216会议室,我校组织召开了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研讨会。会议由桑建平副校长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各本科学院院长、分管教学院长,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谭仁杰书记和杨卫东校长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首先由教务处童幸生处长介绍了学校本科专业发展现状,以及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的初步思路。随后,各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对如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作了发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杨卫东校长在认真听取学院代表的发言后,对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此次会议非常重要,非常及时。他从学校定位、社会需求以及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角度,指出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应遵循三个原则。其一是市场原则。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设置什么专业,教师也要适当转向,适应专业的发展。要重点把握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新生申请转专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等关键点;其二是质量原则。质量是关键,要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多下功夫;其三是综合配套改革原则。要推进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工作。杨校长还强调,全校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使我校综合性优势得以发挥。
谭仁杰书记最后作了总结讲话。他说,专业发展问题是学校的生命线。大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对这一项工作的认识。他强调,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改是绝对的,不改是相对的。学校本次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要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学校将要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把学生培养放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去考虑,学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面向未来,要做未来社会的参与者。他说,调整是手段,建设是过程,目标是人才培养;调整不是简单的“消灭”某个专业,要坚持“调整、巩固、提高、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是专业规模。专业规模不能贪大求全,必须是能力与效益的匹配,是动态的规模,是效益的最大化;二是专业结构。要考虑一二级学科关系、文理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关系、传统学科与现代学科关系,以及专业冷与热、新与旧、宽与窄、普与特等关系;三是专业规格与人才培养。要坚持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凡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就要“拿来”,要努力形成“灵活、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格局;四是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强化专业特色;五是要瞄准社会需求,提供人才供给。
桑建平副校长在会议结束时强调,各学院要向全体教师传达本次会议精神,同时,及时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核心内容。(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