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王瀚东教授来校讲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2-08浏览次数:2879

   “换大米,换大米,换大米嘞!换大米,换大呀米!”一曲陕西秦腔“换大米”版的“红高粱”惹得全场爆笑连连。这不是迎新晚会,也不是在看电影,而是郭达的一个经典小品,一场有关“电视通俗文化研究”讲座中的小小插曲。
    12月3日,这场生动活泼的“江汉大讲坛”讲座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讲座由校教务处主办,人文学院承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瀚东教授主讲,桑建平副校长全程参与。现场座无虚席,很多听众都是慕名而去。
    讲座开始前,王教授先对江大的风景大加赞赏了一番。“上次来江大是个夜晚,而且是随访问团而来,没能好好观赏江大的风景,这次终于弥补了上次的遗憾。”寥寥数语,一下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随后,他从对“文化定义”的探索引入,开始他的讲座。他说,根据雷蒙德•威廉斯的理解,文化是一个大写文化,是一个社会精神、知识和艺术发展的总体成就,是把文化生产者转化为欣赏者的文化,是“高”高在上的“雅”文化,是和“大师”相关联的文化。但是,文化也是一个小写文化,是一个民族、时代或群体的特定生活方式,多重文化形态可以并存,“剩余”在社会边缘、下层、外围的文化意愿得以呈现。而小写文化的介入,一方面打破了文化的神秘,另一方面产生一系列文化的“二元”问题:高雅/低俗、主流/边缘、官方/民间、经典/大众等等。从而,使文化成为某种表达与阐释生活意义的实践活动。随后,他通过一些广为流传的电影电视片段对此进行了解释。从中国由“正传”走向喜剧的阿Q,到外国音乐、舞蹈与低俗的喜剧小品穿插的乌脸戏,从周杰伦与宋祖英合唱的“辣妹子”,到小沈阳传统民俗的东北二人转……真实典型的通俗文化范例,幽默搞笑的语言,赢得了场内的阵阵掌声。他谈到,电视曾是 “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是官方主流文化的阵地。现在,电视成为了通俗文化的大舞台,是一个“文化熔炉”。所以,衡量一个电视作品的好坏,并不应仅仅停留在收视率上。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趣味不同,对通俗文化与雅文化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不同。当同学们问及当今很多电视剧出续集、翻拍的情况,他说:“现在竞争激烈,许多电影电视并不满足一个市场。所以,将一个市场里面获得好评的优秀作品拿来新拍,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再投放到另一个市场里,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他的讲话赢得了很多同学的赞同,整场讲座也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据了解,王瀚东教授系兰州大学文学学士、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媒介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先后在澳大利亚、德国和美国的大学做访问学者。此次是受副校长桑建平邀请,来我校讲学。(人文学院  俞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