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6-02浏览次数:2589

     5月22日,教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评审会在我校召开。
     课题组组长、校党委书记谭仁杰、课题组成员高双桂、郭东岐、李碧武、皇甫积庆、张玉敏等到会。校长杨卫东、副校长涂文学、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会。会议由武汉市科技局主持,评审委员会专家是周洪宇、王元林、左其坤、张祖春、田文江、李文鹏、石峰等。
     课题组常务副组长、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高双桂代表课题组向评审委员会作研究成果报告。各位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与质疑。专家们高度肯定了课题研究成果,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总体达到了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
     评审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肯定评价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大样本。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抽样调查,统计调查样本为47个县130个乡镇768所学校;问卷调查样本为教师36098名,学生为51311名;访谈局长、校长47位。共搜集有效数据1000多万个。样本之大、数据之多为教育调查之少见。因此,周洪宇主任委员评价说,该项调查“任务繁重,做了政府想做但很难做的研究”。
      二、多成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5大问题:农村教育负债严重,投入不足,培训经费难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补充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教师工作负担重,收入低,职业认同感差;农村教师观念陈旧,能力不足,自我发展空间有限;农村教师培训层次低,效果差,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尚需完善。提出5大建议:完善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区域统筹,城乡互动,实现教育公平与和谐;政府“埋单”,离岗“轮修”,实施农村教师“专业化促进工程”;完善体制,激活机制,优化培训基地和培训者队伍;立足发展,重在实效,建立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课题组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涌现出一批创新培训模式的经验:江汉大学创新的问题切入、任务驱动、平等交流、专家引领的大学集中培训模式,辽宁省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创建了“制定教师等级能力标准,用标准规范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培训模式;山东省淄博市教师培训办公室应用了“网络远程、骨干教师面对面办班、全员教师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四川省乐山市教师培训中心实行了“以专业成长为主题,通过自主学习、集中培训、远程研修、校本研修、总结提高五个阶段,实现专业成长突破”培训模式;内蒙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创新了“以“四小”(教学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小故事)研究为特征的校本研修”模式。课题研究还衍生了一批物化成果,其中开发了农村教师培训教材23册,付诸培训应用达60余万册,丰富了农村教师培训资源。
      三、广合作。课题组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大样本、多成果的研究,是因为采取了广泛合作的开放式研究方式。课题组由湖北省江汉大学牵头,遍布全国25个省的91个市地、县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638人参加了研究,比较好地整合了各地各种资源。
     四、可持续。课题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工作推动相结合。几乎是与课题研究同时,在课题组成员的一致提议下,建立了“全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论坛”制度, 3年中已经在北京、南京、内蒙举办了三届达600多人参加活动,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非课题组成员参加。 “论坛”却变成了一个经常性的研究性活动,成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者的交往盛会,融入了培训者的日常研究生活,成员之间沟通信息、共享经验、实地考察典型案例,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与开展。
     评审委员们还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提出很好的建议。如: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分析调研数据,使研究成果更深刻;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我国迅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研究发展趋势,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前瞻性;在总体描述的同时,在政策建议中,要特别针对诸如城乡师生比问题、教师的社会保障问题、校长教师城乡交流问题、教育公务员制度建立等问题提出建议等。
     课题组组长、校党委书记谭仁杰感谢评审委员会对课题研究成果给予的高度评价,表示根据评审专家的建议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报告,做好研究成果的物化,并在以后的实践中深化研究。为了使本研究持续进行,把课题研究与经常性研究对接起来,学校已经批准建立了农村教师教育研究所,并决心继续办好“全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论坛”,以论坛为平台,与国内外同行实现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让江汉大学为农村教师、农村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科研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