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由我校主办的“新时代非遗进校园的路径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校学术交流中心召开,省内外40余位专家、非遗传承人就非遗文化进校园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江汉大学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在会上宣布成立,并聘任一批专家委员和非遗传承实践导师。
会议开幕式由我校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教授主持。副校长李卫东教授在讲话中指出,非遗进校园是教育部响应国家“增强文化自信”政策的积极举措。江汉大学文化底蕴深厚,学科门类综合性强,具有利用多学科开展综合研究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江汉大学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非遗研究和教学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希望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为非遗进校园找到更好的路径和方法,为国家文化建设服务。
会上,科研处处长舒细记宣读了江汉大学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和聘任导师的文件。非遗研究中心向15位专家颁发专委会委员聘书,向14位专家颁发非遗传承实践导师聘书,向湖北华彩少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授牌“江汉大学大学生非遗文化双创基地”。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如何科学地打造非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学体系”“高校非遗传统文化的科研成果如何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相挂钩,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等各项议题纷纷建言献策。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刘玉堂教授阐述了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武汉博物馆研究员刘庆平认为在高校中开非遗课程,让感兴趣的学生选修课程,了解和掌握非遗文化,进而影响他人,使非遗得到有效传承。中南民族大学柏贵喜教授介绍了该校在非遗传承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建议“非遗进校园”应在对学生产生直接、有效的影响方面下更大功夫。著名评书大师、武汉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何祚欢现场用说书方式念出一首浅显而风趣的童谣,并阐述它的韵律对学生学习中国诗歌押韵合辙的重要启发作用,生动地唤起了全场听众对传统民谣的亲切回忆。
瓶内画非遗项目传承人梅建新、面塑传承人高志和、雕花剪纸艺术传承人沈松柏、汉绣传承人黄春萍、楚香传承人韩雪等分别介绍了各项目的发展状况和进校园的反响情况。大家一致认为,非遗进校园为非遗传承展现光明前景,传承人落地进校园就是非遗传承最好的路径。江汉大学非遗研究中心教师彭燃、廖西琳从传统美术、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人文学院院长庄桂成认为非遗保护工作亟待加强,非遗进校园需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氛围培育等方面努力创新。
文:人文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图:王传斌
编辑:赵明
审核: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