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江大要闻

《长江日报》刊登学校改革发展工作纪实

时间:2018-09-17 12:44:48浏览:944设置

《长江日报》刊登学校改革发展工作纪实

 910日,《长江日报》整版以《40年栉风沐雨 教育改革不辍江汉大学迈向内涵式发展》为题刊发学校改革发展纪实。

长江日报链接:

http://cjrb.cjn.cn/html/2018-09/10/content_93710.htm

 

40年栉风沐雨 教育改革不辍

江汉大学迈向内涵式发展

 1978年,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科教事业的春天正式展开。伴随着武汉市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武汉市高等教育事业方兴未艾。本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江汉大学前身之一的原江汉大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孕育而生。

  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初期,原江汉大学采取一系列不拘一格的改革性措施,走出了一条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双向选择的办学新路,为武汉地区输送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成为当时全国地方高校的一面旗帜。

  可以说,江汉大学的成立带着改革开放深深的烙印,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知识和高等教育的迫切渴求与期待。

    本世纪初,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剧增,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在这场全国性的教育改革洪流中,江汉大学紧抓机遇,完成了合并、升本、申硕,此后本科生人数逐年递增,学科建设日趋完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向着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坚实迈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物质生产领域一样,文化生产领域的主要矛盾,从有没有转为好不好,有没有大学可上,已下降为次要矛盾,有没有好大学可上,上升为主要矛盾。江汉大学顺应时代要求,选择在双一流、内涵式、高质量上做文章。

    20181月,湖北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正式公布,江汉大学位列其中,成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入围双一流,既是鼓励也是动力。该校经过半年多的运筹帷幄、精心酝酿,绘制出双一流建设规划的宏伟蓝图,以地方一流大学建设为发展目标,围绕内涵式发展导向,提出一系列战略举措,整合办学资源,激发改革动力,释放创新活力,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促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0年改革开放,高等教育事业的复苏与发展,是这场变革中很具代表性的一个领域,而江汉大学的发展与变迁,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新时代的江汉大学正扬帆启航,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向着内涵式发展和高水平地方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断迈进。

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而生

江汉大学创新基因与生俱来

    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原江汉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在当时是新事物。全国同类型的学校办得出色的很少,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

    学校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从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在教育改革上进行了初步探索,率先在全国提出了走读、收费、不包分配、择优推荐的办学模式。

    原江汉大学瞄准武汉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财经类、文史类、师范类、工科类开设了一些社会上比较新鲜的专业,比如秘书、法律、学前教育、环保、市政工程、城市规划等,其中最具争议的是服装设计专业。当时有人质疑,裁缝还要上大学?更不知国外还有服装设计师。学校不但设立服装设计专业,还成立了武汉市高校第一个学生模特表演队,请洋教师来执教。

    学校对学生实行走读、收费、不包分配、择优推荐的原则,改变了传统大学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住宿、医疗费用上的统包和毕业后统分的做法,让更多人有读大学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同时要求学生早期实习、多次实习,强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性。

    当时在江大,既有3年制的专科普通班,也有2年制的专修班,各种短期进修班,非脱产的函授和夜大班,还有与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联合办学、委培、定向招生、岗位培训等办学新形式。该校打破关门办学模式,建设了一支既有校内外专任教师,又有单位专业人员的双师型教师,专兼聘三结合的教师队伍。

    通过改革实践,该校的办学方式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大部分毕业生一到单位就可以上手,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好用、耐用,实践动手能力强。当时沿海地区不少企业还提前来校预定毕业生,江大学生一时供不应求。

    江大在短短几年迅速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全国教育界的充分肯定。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发了两次简报,提及江汉大学的教育改革。《光明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社会媒体广泛报道,赞誉江汉大学不捧铁饭碗走出新路子

世纪之交四校合并

新江大组建实现办学层次提升

    改革呼唤,涅槃重生。19988月,武汉市委、市政府从实施科教立市的战略出发,决定将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和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合并,在新址建设新的江汉大学。2001101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组建新江汉大学。

    当时市委市政府要求举全市之力,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办好新江汉大学,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斥资10亿元建设新校。

    江汉大学筹建过程中,将新校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一起抓,大力推进原四校实质性整合。新江汉大学组建过程,曾被社会和媒体誉为江大速度”“江大模式,教育部专家组评价为应载入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史册

    当时,江汉大学将战略发展方向确定为:努力实现学校的现代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为武汉市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积极贡献。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学科专业发展注重应用,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确保优先发展社会急需专业。

    在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江汉大学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办学层次上,实现以专科为主向本科为主转变,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在学科建设上,十年间发展到55个本科专业、15个硕士学位学科授权点,实现国家级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在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科生毕业合格率、就业率多年高于同类高校平均水平。

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新时期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发布了湖北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江汉大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一直以来,江汉大学坚持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从年初开始,江汉大学组织专班,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专家委员会建议,科学编制双一流建设方案。三月中下旬,该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带队,分赴广东、山东、浙江及省内10所高校调研取经。

    根据该校双一流建设方案,江汉大学整体建设目标分三步走:到2020年,建立文理工相互渗透的学科体系,工学部分学科优势明显,管理学学科特色鲜明,城市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特色突出。学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全国评估排名前40%-50%,有3个以上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排名C类。到2030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率先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全国学科评估排名进入前30%-40%3个以上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50%1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到2050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1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千分之一,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3个以上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30%。三分之一以上专业进入全国100强或达到五星级。学校形成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社会科学多个学科门类的国内一流水平学科群。

    在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上,江大确立抱团发展、协同创新的学科群、学科板块,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入选申博建设学科。以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支撑学科,形成申博学科支撑体系。重点打造光电化学材料、人工智能与环境安全工程理工学科集群,城市治理现代化与文化传承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集群,以及医养教社会服务一体化学科板块和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科板块。

  江大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倾斜,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和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以形成若干学术前沿和产业应用的标志性成果,为武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贡献江大智慧和力量。

大力推进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培养

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速

    近几年,江汉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速,大力推进应用性、创新性和国际性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推进学分制管理、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等方面开展了诸多教育教学改革。

    率先推行学分制改革

    201273日,教育厅正式批准江大实行学分制改革,该校成为我省首批实行学分制改革试点的省属高校之一。江大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特色鲜明、多元创新的课程模块。

    其中一个重点就是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大学语文。要求学生在四大课程模块中各选一门课程,给予学生相对宽泛的自主选择范围。

    江大还构建跨学科课程模块,要求各专业拟定适合其他专业学生修读跨学科的课程,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前,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要求在其他专业选修6学分的课程,以此拓展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选课制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因素,该校在不断深化的改革中逐步形成了三三制学分管理运行模式,即选课预选、正选和补改选的三选模式,修读跨专业、跨年级、跨学院的三跨模式,管理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课堂、自主选择学习进程的三自模式。该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专业主修辅修双学位一体化的培养特色。

    为了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江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赋予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课外创新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5学分。为了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学校制定了奖励学分学费等激励政策。许多学生已受益于此制度提前毕业,通过学分制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多选课程、学好课程,拓宽了学生知识结构,培养了复合型人才。2017年,江大学分制改革项目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提出三性人才培养战略

    江大大力探索特色人才培养之路,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跟当今国际发展步伐,提出了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战略。

    为培养地方所需的应用性人才,学校积极融入地方发展,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各领域建立了密切联系。近6年,学校新增十余个地方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627日上午,中国赛车学院在我市揭牌成立。该学院由江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体育局与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共建共管,是中国首家专门培养赛车行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学院。

    为着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江大通过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列入学生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修读5个课外创新实践学分。

    为培养国际性人才,学校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发展支持力度。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合作本科项目视觉传达专业,与新西兰IGQ国际高尔夫学院合作高等专科教育项目社会体育专业。学校现有海外校际交流项目十余项,2015年开始,设立了专项资金资助优秀学生赴国外(境外)短期交流。

   重视学生双创教育

    江大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培训、创新创业基地、教师科研项目、专业社团等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学校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大学生学科竞赛,每年开展学生科技学术立项约500项,投入资助资金,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配备高水平指导老师,支持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大学生科研成果奖。

    在武汉两个百万工程指引下,该校2017年成立了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江大的双创教育体系之中,依托创业学院为平台,将大学生自发的创业活动,引导到有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将其职业规划与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

    近5年来,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互联网+”创业大赛舞台上,江大学子斩获国家级金奖2项,省市级40余项。学校大力扶持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扶持金额累计100余万,帮助学生融资累计逾1000万元。

    研究生培养寻求创新

    江大现有42个研究生招生专业。近几年,该校坚持科教”“产教”“医教”“政教协同育人的研究生培养理念,通过与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医疗机构、政府机关等单位协作,用四教探索研究生教育新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

    江大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续签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聘请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14名国家优青、杰青获得者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研究所江南高级研究员课题组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3名研究生直接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金属基石墨高导热复合材料相关研究。

    科教协同模式已联合培养博士后7名,硕士研究生21名。累计合作发表SCI科研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中科院科技专项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交叉学科研究院培养的3名本科生、1名研究生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江大坚持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促进校企融合、产教协同,与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华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获批了国家863项目2项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

    江大积极探索医教协同的培养模式,已与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五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以及武汉市儿童医院等9所市级大型综合医院共建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并获批了武汉市儿童医院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

    此外,江大还聘任了251名高水平的校外导师,建立了54个高水平的实践基地。校外导师带领研究生自主研发了大数据智能交通信号灯管控平台和大数据信号灯动态配时优化平台,有效地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量化依据和标准,也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策划:江汉大学党委宣传部撰文:黄琪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