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江大要闻

《中国教育报》刊登我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纪实

时间:2017-11-23 09:25:24浏览:1727设置

          1121日,《中国教育报》第六版教育展台刊登我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纪实,全面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江汉大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纪实

    江汉大学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坐落于长江之滨、三角湖畔。立足武汉,以服务求生存;服务地方,以贡献求发展是学校的办学传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十九大主题报告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思想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开启了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江汉大学多年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三性人才培养:为地方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江汉大学大力探索特色人才培养之路。学校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跟当今国际发展步伐,提出了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战略。

         2012年,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发展现状,提出了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简称三性)的人才培养战略,并在次年全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正式确立三性人才培养目标为学校的办学宗旨,要求学校各项工作要围绕三性人才培养开展,并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为此,学校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三性人才培养的落实,经过近5年的实践,成绩显著。

    为培养地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融入地方发展,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各领域建立了密切联系。近5年,学校新增10余个地方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如针对武汉汽车、化工、光电子等支柱产业发展而设置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面向光电信息支柱产业设置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而打造的国际物流港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为满足武汉市地铁高速发展而设置的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此外,学校根据武汉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需求的新要求,适时调整和增设了30多个新专业培养方向。为对接武汉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文化与创意中心以及国际化大都市,学校先后增设了护理与医学技术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学校本科专业达到71个,22个被确定为国家和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

    为着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学校通过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列入学生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修读5个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学校建有18个常年开展学生创新实践训练活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学术社团活动、学生科研、学科竞赛提供良好平台。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扩大实践教学比例,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工科类及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专业不低于35%。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把课内外实践、学科竞赛、第二课堂、学年论文有机结合。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项目教学、课程群课程设计等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近三年,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9项、省级项目81项、校级重点项目271项、一般项目1259项。以首作者发表论文累计329篇。授权专利累计285项。在全国、省级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共有1700多人获奖。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一等奖;在第八届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高校NOC大赛)全国决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为培养国际性人才,学校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发展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积极实施高级访问学者海外研修计划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教师出国访学研修、交流共82人次,教师出国短期培训92人。2012年始,共选派96人赴四川大学、中山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国家留学基金机构出国外语培训基地参加封闭培训学习。有27人分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湖北省地方合作各类项目、青年项目的资助赴国外访学。这一系列措施,极大拓宽了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为学校国际性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学生培养方面,学校通过实施国际合作办学、海外校际交换生、海外游学、海外实习等方式积极推进国际性学生培养。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项:江汉大学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中外合作本科项目视觉传达专业;江汉大学与新西兰IGQ国际高尔夫学院中外合作高等专科教育项目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运动员\教练员)。学校现有校际交流项目十余项,2015年开始,设立了专项资金资助优秀学生赴国外(境外)短期交流。2016年共派出131人,2017年共派出179人,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学校同时积极招收国际学生,现有在校国际学历生185名,分别来自于韩国、荷兰、新西兰等15个国家。近4年来在校非学历普通进修生和语言进修生共133人次,分别来自于韩国、日本、越南等9个国家。2017年上半年学历生占比为75%

全面学分制改革:为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空间

    学校确立基于三性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特色鲜明、多元创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形成以三三制选课模式为主,灵活多样、运行高效的学分制运行机制,完善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每名学生可制定专属的个性化课表,学校依据大数据分析灵活开设课程,教师工作绩效与学生评教挂钩,提前修完学分的学霸还可以提前毕业……这些成为学分制改革的新亮点。

         2010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的要求,在国内高校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发挥学校11大学科门类,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的优势,结合学校应用性、创新性和国际性人才培养目标,江汉大学提出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整体思想和实施措施。经充分研讨,学校对原有学年制色彩明显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等体制进行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文件,为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进行了系统性制度设计。201111月,学校正式向湖北省教育部门递交了《江汉大学申请开展学分制改革报告》,2012年省教育部门正式批准学校成为湖北省首批实行学分制改革试点的省属高校之一。

         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三次对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主要是:提高选修课程比例,专业课程开出若干选修模块;调整课程开课学期,所有课程滚动开出,提出建议学生修读学期;加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力度,将公共体育课程分为素质训练课程(必修)和兴趣选项课程(选修);推进计算机和大学外语分级教学,学生进校可申请参加免修考试;增加研习教学环节,在不减少每门课程总学时的情况下,大力降低课堂讲授学时,留出25—45%的时间用于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推进以研讨式、课题式、项目式学习等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各专业安排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学分占比达到25%—50%

    根据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建设课程资源中心,将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任课教师介绍全部上网,便于学生选课前对课程、教师及教学要求进行了解。分3年立项资助1000余门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研究性学习蔚然成风,教学效果明显改善。2014年开始全面实施考试方式方法改革,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推广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在考试内容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加大实践操作的比重,在成绩评定上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学校选排课上实现了三阶段、三跨越、三自主模式。三阶段即预选、正选和补改选三个阶段,学校每学期第7周提供全校下学期可开出课程清单,第8周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预选,学校根据预选结果排课。第12周正选,第15周补改选,第18周确定学生课表和教师教学任务,第二学期开学前两周还可试听后退改选。三跨越指学生可以跨年级、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程。因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至少应修读跨学科课程6学分。同时通识必修课程全校分模块统一编排课堂,为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同一课程提供便利条件。三自主指学生可自主选读课程、选修读学期、选任课教师。学生通过导师的指导,根据知识结构和兴趣,选择不同选修课程,也可在不违背课程前后衔接要求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必修课程的进程,适度调整修读课程的学期;还可自主选择教学水平高或者自己喜欢的教师。

    为了更好地实行学分制,学校开展了一系列配套建设与改革,包括加强学业导师队伍建设;放宽学生转专业限制;加快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推进学分互认工作;推广教师教学评价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人事分配、学生管理工作、收费管理工作的改革,等等。为了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学校制定了奖励学分学费等激励政策。对于优秀学生,免听课程减免1/2学分学费;对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必修课程,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直接给予学分,全免学分学费;每学年所修课程平均绩点达到3.7以上,下一学期奖励3学分的学分学费;毕业时,在其专业内成绩平均绩点排名首位的学生,奖励其总学分学费30%。为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所有学生课外创新学分不收费。

         2016518日下午,由省教育部门高教机构组织的高校学分制专题研讨会在江汉大学召开,来自湖北省12所高校的教务处处长参会,江汉大学作了会议典型交流发言。同年613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教授等5位知名教授组成的鉴定专家组对学校学分制改革相关成果进行鉴定。专家组认为江汉大学的改革成果在我国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同类研究项目中已处于领先水平,对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江汉大学学分制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学分制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升,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每学期有17000多人次修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近11000人次选修跨学科课程,另外还有3000多人次选修了双学位课程。通过学分制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多选课程,学好课程,拓宽了学生知识结构,培养了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从201173.4%逐步上升到201684.3%;学生参加计算机等考试近年来一次性合格率从22.5%上升到39.2%,高出全国平均值25%。学生共计获得会计证、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证、法律职业资格证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362项。2017届毕业率89.44%,学位率98.79%。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加强,社会适应能力显著提升。2014年,商学院2011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丁雨帆用3年时间修完4年所需学分,提前1年毕业,也因此成为学校学分制改革以来提前毕业的第一人。

实践教学改革:为学生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紧紧围绕三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着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多环节、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块。

    在长期实践中,江汉大学建立了多环节、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等4个层次,科学合理地设置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学校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举,统筹规划,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2015年出台了《江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意见》,强化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构建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现有教学实验中心(室)35个(10个基础课实验中心、25个专业实验室),分室120余个,分为公共基础课实验中心、专业基础课中心实验室及专业实验室3个层次。全校实验室可开出实验项目2573项,每学年完成98.62万人时数的实验任务。现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投入3225万元用于本科阶段教学科研设备购置,新增设备1756台件(套),总计32786台件(套),总值34696万元,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475台件(套),价值1.8亿元,生均设备值1.96万元。2015年,学校投入近1.77亿元重建工程训练中心。中心面向全校本科生教学,开设了40多门实践课程,训练项目由原有的20多项增加到90多项,涵盖了全校教育、理、工、医、管理、艺术等6个学科门类,每年接收4000余名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学校不断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建有234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市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4个。近3年,学校承担教育部门、省级创新创业计划共130项。

    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和实训环节,制定了《江汉大学教学实习管理办法》《江汉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实习实训的各项工作。修订了《关于实践教学经费标准及使用管理的通知》,大幅增加实习经费,确保实习经费专款专用。根据各专业自身的特点,认真制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大纲,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认识实习、社会调查、生产(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等实习实训,保障实习、实训任务的落实和完成。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一般在40周左右,理科专业在30周左右,文科专业在20周左右。在实施过程中,各专业严格执行实习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近3年,在湖北省大学生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奖中分别获奖67篇、73篇、79篇。2016年获创青春创业大赛湖北省铜奖12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铜奖2项,第五届市属高校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16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入选10项,全省301项,获扶持经费31万元。2016年新增扶持大学生创业公司24个,2017挑战杯湖北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2015—2017年,获批国家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3项、省级18项。

实施校政校企合作:为服务地方提升办学质量

    江汉大学作为地方性综合高校,直接为武汉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培养人才,与武汉市经济文化发展各领域和各社会阶层建立了密切联系,具备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及现代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城市建设发展服务的天然优势。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集聚武汉,武汉加快实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的大背景下,学校坚持面向武汉市经济建设主战场,将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落实于各项工作之中。

    为搭建广泛合作交流服务的平台,学校先后成立了校友会、理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会积极为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合作项目,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学校为理事单位输送毕业生,培训各类专门人才,优先转让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教育发展基金会先后设立公益性项目30多个,包括大学生重大疾病救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服务基层、资助武汉书画文化事业等。

    借助三会平台,学校与武汉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局和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0个,签订各类合作办学、共建协议160多个,形成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办学新格局。2012年,被省政府部门授予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称号。

    学校彰显服务武汉社会功能的特色品牌不计其数:

    与武汉市民政部门合作、依托社会工作专业创办的武汉楚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湖北省首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被中国社工协会授予全国社工实务创新基地。自2011年成立以来,在武汉市建立了20多个服务站点,策划实施公益服务项目数十个,致力于为老年人、儿童、流浪人员、妇女、残疾人及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20129月,与武汉市卫生与计划生育机构合作开展了订单式联合培养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学生,该班学生毕业后,在武汉市中心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单位就业。学校还与武汉市儿童医院合作建立儿科临床学院,探索联合培养临床儿科方向学生,目前已招收75名该专业方向学生,力争逐步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的现状。

    与武汉市体育部门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联合举办中国车都·江汉大学女足俱乐部,该俱乐部是全国首支由高校组建的女足俱乐部。2017年女足俱乐部创造了新历史:夺得全运会第5名,首次冲进全国女足顶级联赛,也是首支打入顶级联赛的学生军。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地方经济建设及发展对接,学生的第二课堂融入到地方的社会活动之中。学校国旗仪仗队多次应邀在国际体育舞台上担当升旗重任。从汤尤杯羽毛球赛到第21届亚洲田径锦标赛,一次次高质量的升旗仪式得到了国际友人的赞许和组委会的高度认可,在世界面前展示了江大学子的风采。201771日、101日,学校国旗仪仗队的电视纪录片《我们的国旗》两次登上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厉害了,我的国》栏目。

    这些服务社会品牌的发展,不仅积极支持了武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实习机会和平台,为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江汉大学将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握教育历史定位,明确教育根本任务,理解教育本质要求,突出教育中国特色,推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学校将继续坚持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力争早日建成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和水平相适应、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迎评办/宣传部/教务处)




返回原图
/